今年香港股票市場非常暢旺,每天的成交額創下歷史新高,平均每日超過300億元,較去年高出約70%,相當於2003年,即「沙士」爆發那年的3倍。
去年,香港聯合交易所協助公司(主要是內地公司)以首次公開招股形式籌集資金約210億美元。因此,按首次公開招股集資額計算,香港去年在亞洲名列榜首,在全世界則居於第3位。
按總集資額計算,香港去年在全球居於第5位,在亞洲名列榜首。上周在香港交易所掛牌的中國銀行,更是全球近年最大型的首次公開招股活動之一。
雖然全球經濟似乎正全速增長,金融市場屢創新高,但基於若干原因,規管機構、投資者及市場參與者都不能因而感到自滿。
利率處於極低水平
首先,不久前世界各國的利率都處於異常低的水平,原因難以了解,正如格林斯潘所說的「謎團」。
日本、美國及歐羅區的中央銀行,不久前才分別把官方隔夜利率分別訂為零、1%及2%,被認為是過去數10年以來最低的水平。
因此,大量流動資金在世界各地市場上尋求可帶來較高收益的投資機會,尤其是新興市場的資產,現在的情況亦然。這些資金大部分已流向經濟增長最快的亞洲區。
即使考慮到自亞洲金融危機以來,很多新興市場的基本經濟因素都已顯著改善,但從債券收益率及信貸差距反映出來的跡象顯示,投資者並沒有因流動資金處於異常高水平而對有關風險作充分評估。
一旦低利率的周期結束,全球經濟回復平衡,可能導致流動資金大幅減少,資金流向新興市場的趨勢也會急劇逆轉;對金融市場和投資者肯定構成風險。
衍生產品透明度低
第2個原因是與新式風險轉移金融工具,例如金融及信貸衍生產品的龐大交易量及高度複雜性有關。這些工具原意是把風險分散在較大組別的投資者中,以減少金融市場或市場參與者的整體風險。
然而,由於處理交易的基礎設施及風險管理不足,這些工具實則上可能只會增加而不會減低風險。
由於這些產品大部分都在場外交易,交易活動的透明度基本上很低,對規管者在衡量或控制金融體系可承受風險的程度方面,造成不少困難。
即使對參與這些交易的個別公司而言,也需採用十分複雜的方法,方能衡量及綜合交易對手的信貸風險。
第3個原因,是對沖基金和其他不受嚴格規管的金融產品,在現今金融體系中的地位日益顯著。
在1997 - 1998年期間,高度借貸金融機構確實對亞洲的系統性風險帶來問題,但是對沖基金自此已有很大轉變,並成為重要的市場組成部分,增加市場的流動資金、把風險分散,並讓市場有更多不同的參與者。
不過,我不能肯定涉及對沖基金的交易是否有足夠透明度,可讓監管機構了解和管理有關銀行和投資銀行與這些公司的業務往來所涉及的風險。
汲取金融危機教訓
在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後接近10年,對沖基金資產已增至約15,000億美元,而證券監管機構仍在辯論應否及如何規管對沖基金。
自5月中以來出現的商品價格及全球股票價格調整,正好說明,在過去數年湧往市場的流動資金,也可同樣迅速地流走。
在5月11日至5月22日期間,差不多所有主要股票市場都下跌至少4%,一些新興市場所受到的打擊尤其嚴重,跌幅由15 - 25%不等。
如果預期長期通脹的依據受到干擾,市場就可能要準備面對愈來愈波動不定的時期。
亞洲對於資金的流向波動不定並不陌生。最近的調整已令悲觀者恐懼亞洲金融風暴或1987年全球股票市場崩潰會再次出現。
我們已從亞洲金融危機中汲取很好的教訓。自1998年以來,亞洲各經濟體系已合共增加超過17,000億美元儲備、在經常賬累積龐大盈餘,並已整頓銀行界以及強化銀行和證券界的監管制度。
亞洲企業界的槓桿活動現已大大減少,而金融界的應變能力亦遠勝從前,足可應付像在1997 - 1998年期間突如其來的衝擊或資金流走令亞洲金融系統的穩定性受破壞的情況。
監管機構提高警覺
多年來,證監會一直都與海外規管機構緊密合作和互通資訊,並就執法及與發牌有關的事宜提供協助。證監會定當繼續努力不懈,並積極參與國際證監會組織的工作。
儘管已取得這些成就,各監管機構及市場參與者仍需提高警覺。金融機構在風險管理方面應保持警覺,而證券監管機構則須就對沖基金和其他機構投資者把龐大持倉量平倉對市場流動資金和價格波動可能造成的整體影響,保持警惕,尤其是在持倉量較為集中的市場範疇。
要提高用於風險評估的資訊質素,必須提供更方便獲取數據資料的途徑,尤其是與金融衍生工具和對沖基金活動有關者,作出更多壓力測試,以確保市場人士具備靈活的應變能力,以及加強各個地區之間在監管方面的合作。
監管機構、金融機構和其他市場參與者都必須作好準備,以應付未來因市況突然逆轉而帶來的衝擊,更重要的是必須具備可以抵禦這些衝擊的能力。
在這方面,我深信國際證監會組織會繼續與其他國際機構通力合作,致力減少市場受衝擊的機會,以及提高金融體系的應變能力。
(以上是署理行政長官許仕仁6月7日在「第31屆國際證券事務監察委員會組織周年大會」開幕禮致辭譯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