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香港工業總會成立當年,即1960年,香港人口不足300萬人,只得298萬多;當年勞動人口多數投身「建築業、製造業、採礦及採石業、以及公共事業」,服務業只佔少數。
經過45年的成長,香港的經濟得到長足的發展。我們的人口現在已直逼700萬人。
隨�金融和服務業的發展,以及近年經濟轉型,香港的勞動力變得更多元化,從事「批發、零售」、「進出口貿易業」和「金融、保險、地產」等服務行業的人數比例大為增加。
香港經濟發展取得驕人成績。在過去40多年間,整體經濟增長了差不多16倍,2004年的本地生產總值已高達12,695億元,人均本地生產總值顯著改善,實質增長接近7倍,在2004年的人均本地生產總值為184,400元。
內地自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發展一日千里,以國民生產總值計算,中國在去年已躍居全球第7位。
70年代已內地設廠
香港的工業界,早在70年代已洞悉內地巿場的巨大潛力,在內地設廠、開發巿場。和香港地理位置最接近的廣東省,更和香港形成了密切的夥伴關係。
根據廣東省的統計,20多年來,香港8成製造業轉向廣東拓展,利用內地的資源優勢和政策優惠,擴張企業的發展。
香港工業總會曾發出調查報告,顯示單在廣東省,由香港工業家開設的工廠已達53,000家,僱用1,000萬名員工,比香港整體人口還要多。
隨�時間發展,香港工業界的腹地,已由廣東省擴展至泛珠三角區域,以致整個內地市場。
實施了1年半的《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加強了香港和內地各省巿的聯系,提早開放內地巿場,讓香港產品早�先機;泛珠三角區域也加強合作,發揮優勢互補,為香港企業提供更大的營商空間。
港股市值全球第九
作為國際銀行中心,香港匯聚了世界各地130多間銀行。香港的股票巿場目前市值約7萬億元,以巿值計算全球排名第9,亞洲排名第2。
在2004年,香港股巿以集資額計全球排名第4,較東京交易所還高,全年集資總額達2,800億元,是10年前的5倍。
香港巿場能進行如此龐大和密集的融資活動,除了因為本身擁有優秀的制度和經驗外,其吸引海外資金的能力也是主要原因之一。
根據香港交易所的調查,在過去3年,海外投資者佔香港股票巿場總交投量35 - 40%。這不僅反映了海外投資者對香港的認同和信心,也顯示香港證券市場能為本地工商業提供強大融資能力,為企業創造優厚的發展條件。
事實上,有不少內地企業已利用香港的股票巿場融資。自1993年首家內地企業發行H股在香港上巿以來,內地企業在港已集資超過9,000億元。
港成內企集資首選
目前在港交所上巿的內地企業超過300家,佔在港上巿公司總數28%。香港的股巿無疑已成為內地企業的首選集資渠道。
我相信,香港的金融和證券市場,同樣能為香港的工業發展提供優秀的融資渠道,協助工業家籌集更多的資金去拓展業務。
從宏觀角度來看,香港一直擁有很多優勢,包括高效率和廉潔的政府、尊重法治和自由的精神、審慎理財的原則、完善的財政和金融體系,以及我們的稅制。
稅制方面,香港簡單,低稅率及穩定的稅制一直是令我們營商環境別具競爭力的重要元素。
事實上,政府對本港稅制一向採用持續不斷的檢討模式,更會因應環境和營商模式的轉變來調整稅務政策和改善稅制。
致力促進營商環境
特區政府9月與國家稅務總局舉行會議,商討擴展現時香港與內地的避免雙重徵稅安排的事宜,並反映港人遇上有關跨越兩地的稅務問題,以供總局考慮。這也是政府致力促進港商有更佳營商環境的例子。
最近貴會就稅務局評定跨境業務的利得稅的準則向我表示關注。稅務局的評稅準則,其實已詳載於《香港稅務條例釋義及執行指引》。
不過,由於進行跨境業務的港商本身的營運模式隨經營環境而改變,利得稅評稅結果,可能因而不同。
由於業界對有關事項有疑問和關注,稅務局正檢討《香港稅務條例釋義及執行指引》,務求就跨境業務的稅務處理方法提供更詳細、更清晰的指引。
稅務聯合聯絡小組也在檢討上述的執行指引,並向政府提交建議。
(以上為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馬時亨7月14日出席香港工業總會第45屆會員周年大會午餐會的致辭全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