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a Javascript-enabled browser.
香港政府新聞網
*
*
網頁指南主頁
*
* 天氣
*
* 交通情況
*
* 類別:
*
**
財經
*
*
**
教育與就業
*
*
**
社區與健康
*
*
**
環境
*
*
**
治安
*
*
**
基建與物流
*
*
**
行政與公民事務
*
*
*  政府評論
*
* 新聞焦點
*
* 都會生活
*
* 兒童天地
*
* 攝影廊
*
* 短片集
*
* 大眾心聲
*
* 施政報告
*
* 財政預算案
*
* 即日新聞稿
* 新聞稿資料庫
*
* 關於我們
*
*
*
*司法機構
*
*立法會
*
*區議會
*
*網上廣播
*
*宣傳短片
*
*政府資訊中心
*
*公共服務電子化
*


* *
English繁體簡體純文字PDA
官員暢談熱門話題 
*
2005年8月24日
香港繁榮穩定有賴一國兩制
行政長官曾蔭權
行政長官曾蔭權

     新聞、資訊自由流通,是香港成功1大基石,是這個亞洲國際都會極為重要的資產。我們珍視這資產,定當慎加維護。

 

     美國總統傑弗遜曾說,若要美國在有政府沒報紙、或有報紙沒政府之間取捨,他會毫不猶疑選擇報紙。

 

     傑佛遜不用面對這抉擇,我們也不。在香港,我們有1個堅決維護資訊自由流通的政府,各位大可放心。

 

     論香港的卓越特質,當數我們的國際視野、環球網絡。駐港的海外媒體,是這特質不可或缺的1部分。同樣佔1席位的,是數以千計的跨國企業、國際商會、外國使領、外方教會、國際學校、各國美食、無數世界品牌,更少不了一大群以港為家的外籍朋友。

 

     我們珍視許多一致的價值 --- 自由、公正、尊重、包容。我們信守律法嚴明的制度,人人申訴有門。

 

     香港今年12月主辦世貿會議,以事實證明我們堅決支持全球市場開放貿易、以及協助促成多邊貿易體制的強烈意願。

 

正視批判性意見

 

     誠如有些人所形容,我們這城市好比世界縮影,正如我們是亞洲的國際都會。凡此種種,都是香港繁榮、穩定的元素,塑造出國際社會對香港的觀感。

 

     本地新聞報道最能影響市民對政府和施政成效的觀感。尖刻批評總是比錦上添花多,但在任何地方,政府與「第4等級」(新聞界)之間的關係自是如此。

 

     身在政府,我們必須正視批判性和建設性的意見。因為這些意見會建構成市民對施政的觀感評價。

 

     我不是說施政要完全聽從民意,但制訂政策必須顧及民意。這就是我們目前的做法。

 

     外國媒體通常採用較全面手法,從環球角度報道香港事,�眼於各項政策、措施如何影響香港在亞洲、在中國的獨特地位。

 

     有的深入檢視香港經濟政策及表現,有的深入檢視可能影響巿民各項權利和自由的政策 ---其中當然包括新聞自由。

 

     外國記者密切留意香港法制是否完好無損,特別關注我們的政治發展,監察「一國」與「兩制」的分界會否變得模糊。

 

     再者,近年外國媒體提醒了我們,香港想成為亞洲國際都會,就要以實力贏取這個銜頭。我們願意虛心聆聽。

 

香港報道增兩成半

 

     今年,海外傳媒對香港的報道顯著增加。自年初至今,根據我們的統計,關於香港的報道逾5,700宗,而去年同期只有4,500宗,躍升了25%。

 

     這數字只計算10個駐外經濟貿易辦事處所記錄、或駐港國際通訊社所刊登的報道,可能還有更多是我們沒有察覺的。

 

     據我們所知,今年的報道內容大多、應該說絕大部分,是持平、中立或正面的。正面的許多是關於香港經濟強勁復蘇,或是投資意欲高漲。

 

     至今國際傳媒只有小部分報道 --- 大概少於5%帶有負面看法,其中多屬我剛才提及的那些關注地方。

 

     報道如果有違事實,又或者有誤解,我們會作出回應,重申我們的觀點,讓讀者自行判斷。

 

     報道的數量和內容,塑造了海外對香港的觀感。我相信97前確有1種看法,指香港回歸後不會再有新聞價值,不會再受到注視。

 

     結果香港卻仍然發生不少新聞,例如禽流感、亞洲金融風暴、港府入市干預、經濟衰退、政制發展、遊行示威、「沙士」疫症等,都叫香港受到廣泛注視。

 

     不管當時海外傳媒對這些事件的看法怎樣,我要指出的是:香港的確仍然有新聞故事,不論是機緣巧合還是刻意安排的。

 

     我相信香港永遠有新聞故事。受到廣泛報道的事實正好告訴全世界:香港是值得注視的城市,在全球佔據特殊地位,是前途光明的城市。

 

香港受海外人士注視

 

     接�要談的,是我外訪時被問及、而非閱讀海外傳媒報道所觀察到的一些事物。

 

     我在海外不同場合發言時,來賓都很想知道:香港怎樣配合經濟騰飛的中國,發揮最佳作用,其中又通過怎樣的背景和情況。

 

     他們想更深入了解「一國兩制」如何實施,得到保證香港仍然擁有種種獨特優勢:普通法制、廉潔政府、公平競爭及低稅制,全都在此。

 

     他們更想知道香港特區政府和中央政府之間的相互作用。

 

     另1個經常談到的話題,剛巧都是以英文字母「S」為首的 --- 數年前是新加坡,現在是上海。海外都有一種說法,指香港恐怕會被這顆中國經濟奇�的明日之星趕上。

 

     我時常喜歡回答這個問題,讓我有機會重申香港的獨特之處,彰顯「一國兩制」的有效實施。

 

     我們享有各種優勢:法律制度堅穩可靠;貨幣自由兌換;資金完全自由流通;產權受法律保障;資訊自由;通訊暢通無阻、無遠弗屆;全球專業精英雲集。

 

港滬各具優勢

 

     每遇到有人質疑為甚麼還需要來香港,而不直接進入內地市場,我們都會舉述上述優點。

 

     我會指出,事實上,上海以至內地各大城市的許多龐大發展項目,都是由香港商人投資開發。

 

     我也強調港滬是兩個截然不同的經濟體、位處國家不同地域、肩負不同任務、服務不同腹地,卻也同具巨大發展潛力。

 

     把港、滬之間看成是此消彼長的關係,這樣的說法未免流於粗淺。

 

     香港特區政府與中央政府的關係一直是傳媒深感興趣的題目。與我傾談過的嘉賓都清楚知道,香港這亞洲國際都會要繼續向前邁進,必須盡量發揮優勢,並與中央政府維持開放、坦誠、牢固、深厚的關係。

 

     我告訴他們,中央政府在這事上與我們意見一致。國家領導人一直深切關顧港人福祉,殷切期望香港繁榮興旺。

 

中央深明香港獨特之處

 

     領導人深明香港的獨特之處,是內地其他地方所沒有的。中央政府要進行某些改革時,例如法律制度或金融市場的改革,每每以香港為第1個參照的地方。

 

     最優越的國際規章制度,香港一應俱全。即使過去曾在不同環境中成長,現在我們都是這家族的一分子。

 

     97前,由於與內地缺乏直接溝通,香港的潛力還沒有得到盡量發揮。回歸後最初幾年,雙方一時間還沒有好好掌握這種新關係,進展也較為緩慢。

 

     然而過去幾年,雙方有必要加快接觸,層面也更為寛廣。這種發展卻無損「兩制」。更緊密連繫,目的就是要在「一國」內盡量發揮「兩制」的優勢,從而互惠互利。

 

     《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泛珠三角合作、粵港更緊密合作等計劃自然應運而生,積極開展。

 

香港故事繼續精釆

 

     各位,香港的繁榮穩定以至與內地的關係,一切有賴「一國兩制」有效實施。這方面卻並非經常有人撰文論述。然而,國際間對香港的廣泛報道,的確讓人留下深刻印象,得知「一國兩制」怎樣順利實施。

 

     閱讀有關香港的海外報道時,我知道全球的確在注視這地方,細看其中展現的是1個怎樣的故事。

 

     駐港記者們坐在手提電腦前所打出的篇章,都會是有關香港的精釆故事。我更相信這故事日後只會越見精釆動人。

 

(以上是行政長官曾蔭權8月24日在外國記者俱樂部午餐會的致辭摘要)
 


返回頁頂
* *
世貿組織第六次部長級會議 *
*
*
* 列印
* 電郵本頁
*
*
*
相關連結
*
*
*
其他評論:
更多..
*
*
    香港品牌
*
*
*
主頁 | 財經 | 教育與就業 | 社區與健康 | 環境 | 治安
基建與物流 | 行政與公民事務
政府評論 | 新聞焦點 | 都會生活 | 兒童天地 | 攝影廊 | 短片集
大眾心聲 | 施政報告 | 財政預算案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重要聲明
Internet Explorer 5.0/ Netscape 6.0 或以上版本瀏覽可得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