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一國兩制」的方針,國家「十一•五」規劃並沒有包含對香港的具體規劃。但香港與內地的關係愈來愈密切,國家未來的發展,包括在經濟轉型和與世界市場融合,均對香港的發展有深遠影響。
香港不同行業,包括製造業、貿易、物流業、金融和商業服務等,都必須了解內地的發展和規劃路向,以便及早作出配合,一方面可把握內地發展帶來的機遇,也為隨�環境不斷轉變而帶來的挑戰及市場競爭,盡早作出準備。
香港面對的挑戰是多方面的。首先,香港能與內地優勢互補,主要原因是由於兩地的產業結構不同,而香港在第3產業,特別是金融、貿易、物流及工商業支援服務等較具優勢。
但隨�內地經濟逐漸發展,「十一.五」規劃提出要加快發展服務業如現代物流業、金融、信息、商務等,我們須認真思考如何能夠繼續維持香港的競爭力及在區域的優勢。
國家在「十一.五」期間,將推展多項大型基建計劃,包括在各省區發展公路鐵路網絡;在廣東省內,廣州將發展成為地區樞紐。
在港口方面,珠三角不少城市將積極發展港口設施;廣州和深圳機場也會不斷擴展其規模及服務網絡。面對珠三角城市這些基礎建設的發展,而它們又在位置上較接近貨流的源頭,我們必須正視香港被邊緣化的問題。
增設聯絡辦 推經貿合作
面對這些挑戰,我們必須加強與內地的合作和協調,加強與廣東省、泛珠省區和其他區域的經貿合作;並加強與內地,特別是廣東省在基建規劃上的配合和協調,及早訂定相應的策略及規劃,以便香港可以更好地與區內公路和鐵路網絡銜接,使人流物流更通暢。
我們將積極落實《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內的各項措施,以降低貿易關卡,並為各行業爭取商機。
我們需要了解中央和各省區所制訂有關的政策,以及訂定相應的政策和措施,以確保香港的發展能更好地與內地銜接,例如更有效地推動服務業利用《安排》發展,以便有關行業可按其商業考慮於內地營運。
政制事務局今年內成立內地事務聯絡辦公室,並在成都和上海設立經貿辦事處,都是為推動這幾方面的工作。
與內地融合 須平衡利益
商界支持與內地加強經濟合作的意向是十分清晰的,但我們不能忽視與內地經濟逐步融合所帶來的社會問題。
在過去20多年,由於製造業向內地發展,使香港經歷經濟轉型,也令就業結構有所轉變,低技術人士求職時面對重重困難;其中最受影響的便是運輸業,其他服務業也正逐漸轉移到內地發展,影響面變得更廣、更深。
事實上,香港不同界別、階層,對與內地融合的看法不一致,未有共識,我們必須正視這問題,因為與內地融合的確會影響部分人士的生計。
政府已推出多項措施,協助他們適應隨�與內地融合而帶來的轉變,包括提供再培訓課程及服務、技能提升計劃,以及資助有志之士報讀持續進修課程。
我們需要平衡各方面的考慮,�眼於區域整體的利益,在互相競爭的環境中,以平衡各方利益為原則,盡量互相諒解,及採取互惠互利的態度,以共同推動整個地區的持續發展。
加強港優勢 促國家發展
在與內地推展經濟融合的同時,也需要維持香港的獨特地位。根據《基本法》,香港特區是單獨的關稅地區,可以「中國香港」的名義參加有關國際組織和國際貿易協定,並在金融和財政方面享有高度自主,這些都是香港經濟發展的基石,也是我們的優勢。
香港作為單獨的關稅區,必須對貨物進出口實施若干管制,也須按《基本法》實行出入境管制。
換言之,我們不能完全「拆牆鬆綁」,但為令貨物和旅客的流通更暢順,我們一直致力簡化通關程序和改善口岸設施,令通關更便捷、更有效率。
國家「十一.五」規劃綱要提出,支持香港發展金融、物流、旅遊、資訊等服務業,保持香港的國際金融、貿易、航運等中心的地位。對於國家在這些方面的支持,我們十分感謝。
同樣重要的是,香港必須努力,提升我們在這些行業的效率和服務水平,並掌握如何可在內地競爭日趨激烈的市場保持優勢。
競爭區域化 港深增合作
我們也須加強與內地各主要省區的合作。由於地理的關係,香港與廣東省的關係尤為密切;而深圳作為香港連接內地的陸上通道,每天處理高達39萬跨境人次和40,000輛過境車輛。
內地供港的食物,大部分源自深圳或經深圳輸港。深圳對於香港的重要性,實在不言而喻。
隨�全球競爭區域化的趨勢,香港和深圳須思考如何進一步配合,共同推動發展。在這個過程中,雙方都應盡量配合彼此的需要,和了解及協助解決彼此的問題。
香港必須繼續本�這種與鄰近地區互惠互利的精神,才可以在國家經濟發展中發揮重要的功能。
內地在「十一.五」規劃下的發展,可為香港帶來機遇,也帶來不少挑戰。香港需要掌握如何作出配合和準備,例如如何加強香港在金融、物流、專業服務和其他商業服務的競爭力,及在人力資源上作出調整。
這些不單是政府的工作,商界及社會各方面,也須及早增加認識和思考。
(以上為政務司司長許仕仁3月20日在「中國十一.五規劃研討會:香港的角色」上致辭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