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a Javascript-enabled browser.
香港政府新聞網
*
*
網頁指南主頁
*
* 天氣
*
* 交通情況
*
* 類別:
*
**
財經
*
*
**
教育與就業
*
*
**
社區與健康
*
*
**
環境
*
*
**
治安
*
*
**
基建與物流
*
*
**
行政與公民事務
*
*
*  政府評論
*
* 新聞焦點
*
* 都會生活
*
* 兒童天地
*
* 攝影廊
*
* 短片集
*
* 大眾心聲
*
* 施政報告
*
* 財政預算案
*
* 關於我們
*
*
*
*司法機構
*
*立法會
*
*區議會
*
*宣傳短片
*
*香港政府一站通


* *
English繁體簡體純文字PDARSS
官員暢談熱門話題 
*
2006年10月19日
迎難而上 解決稅基問題
財政司司長唐英年
財政司司長唐英年

     稅制改革諮詢開始至今,討論的焦點一直是應否引入商品及服務稅,而稅制改革的背後理念,社會並未有深入探討。

 

     政府提出稅制改革的目的,是希望透過建立公平的稅制穩定稅收,才可以創造有利條件,讓政府處理多項長遠問題,為社會上需要幫助的人提供更多的支援,創建公平和諧的社會。

 

     在剛過去的周一,我與20多名傳媒機構朋友見面。當中有記者問我,既然立法會的動議辯論對行政機關沒有約束力,我為何這樣「在意」立法會今天提出反對商品及服務稅的議案。

 

     我的答覆是:我關心這項議案,不單因為它一意反對這項正在社會中討論得如火如荼的政策建議;更重要的是,我擔心楊森議員及支持這項動議的議員及其政黨或團體,會否因為錯誤掌握市民在稅基問題上的最終訴求,以至錯失了,甚至窒礙了為長遠解決稅基問題的理性討論。

 

     楊森議員的動議簡短但決絕。短短12字的動議不留餘地反對商品及服務稅。從政治角度來看,各政黨若把商品及服務稅簡單地定性為新稅項,會加重市民負擔,要反之而後快,我不難理解。

 

     但作為負責任的政府,我們不能事事只作政治的盤算,面對社會大眾的長遠利益,政府要有「迎難而上」的勇氣。

 

迎難而上為公眾

 

     政府要求的只是個機會,能夠與大眾一起理性地討論商品及服務稅是否解決稅基狹窄的良方,有機會進一步解釋商品及服務稅的理念,推行細節及成效;有機會尋求市民最接受的方法,確保稅收取之於民,用之於民。

 

     這正正是為何我們公布了長達84頁的諮詢文件,又訂下為期9個月長的諮詢期,好讓政府、民眾,以及議會,共同商討,達至共識。

 

     不過,楊森議員所提的議案若不被修正而獲通過,難免給人印象,就是視而不見,明明有難題擺在眼前,卻避而不談。

 

     我感謝李國寶議員提出修正議案,鼓勵公眾繼續就擴闊稅基的方法進行討論,也給予社會機會,就改革稅制的問題,尋求獲大多數市民接受的方案。

 

     更重要的是,修正議案鼓勵市民與政府繼續對話和商討,表達意見,求取共識,發揮真正議政精神。

 

已收千三份意見

 

     自從政府公開諮詢商品及服務稅以來,政府在首3個月的諮詢期內收到超過1,300份意見,並先後進行了26場研討會及在各區進行了超過50場不同形式的地區層面討論會,也參考過一些意見調查。我們初步總結出下列幾個看法:

 

.大部分市民認同香港稅基狹窄,即是由少數人承擔大部分稅務責任,這是不爭的事實,而多數人認為這個問題必須解決。但是,在如何解決稅基狹窄的方法上,市民仍未有深入的討論和共識。

 

.縱使市民暫時未能接受商品及服務稅,他們並不反對繼續討論稅基狹窄的問題,更不認同因此而要擱置諮詢。

 

.市民對商品及服務稅的保留,有源於對商品及服務稅的一些不了解,例如擔心破壞簡單稅制、行政費用高;又或擔心商品及服務稅會加重市民的負擔;更有人擔心商品及服務稅會擴大貧富差距。也有意見認為,商品及服務稅在一些民生基本的開支上,應予豁免,以減少基層市民的負擔。

 

稅改討論應繼續

 

     上述意見非常清楚和非常明確地顯示,市民縱使對商品及服務稅持有不少的疑問和保留,這並不表示他們要在這一刻終止有關稅基狹窄和商品及服務稅的討論。這與楊森議員議案的目的和後果,大相逕庭。

 

     據我所知,自這個議案提出以來,已有多個商會和專業團體去信立法會主席,認同現今稅基狹窄,應該繼續研究討論擴闊稅基的有效方法。

 

     因此,我們認為有必要在餘下的諮詢期內,進一步向市民解釋稅基狹窄帶來的問題,也有需要和市民討論各種解決方法,以及商品及服務稅是否最能解決這個問題的最佳對策。

 

     剛才各議員就動議發言時,對商品及服務稅和稅基狹窄的問題,也提出了一些質疑,我必須在此澄清,使今天的討論更見清晰。

 

     香港的稅基問題,簡單來說是指由少數人,尤其是中產人士,承擔大部分稅務責任。政府收入,又過份依賴數項易隨經濟大幅波動的收入來源。

 

賣地收入料下降

 

     有人認為,香港數十年來都以現行的簡單而狹窄的稅基,維持經濟發展,因而無需要改變稅基或稅制。但是大家都理解,今天稅收不能再偏重土地收入。

 

     社會經歷過1998年金融風暴、2001年美國911事件,以及2003年「沙士」的打擊,這些危機所帶來的經濟困難和艱辛,大家都記憶猶新。

 

     要維持社會持續發展需要和應付改善民生的訴求,我們要有穩定的收入,擴闊稅基是合理而可行的方法。

 

     也有人指出,在現今制度下,市民在租樓或買物業時,已付出高昂代價,而政府在過去一直取得大筆與土地有關收入,因此在這個意義上,目前的稅基已很廣闊。

 

     我必須指出,政府的土地收入,波幅其實非常大。在過去8年中,土地收入最低是54億元,而最高是348億元。

 

     再者,香港作為成熟的經濟體系,我相信市民對生活環境及居住密度的要求會不斷提高,再加上土地是極為有限的資源,因此,我認為在1997 - 98年賣地收入的高峰,不容易重現。政府未來的賣地收入佔總收入的比例,我相信會減低。

 

收入須廣�穩定

 

     要維持政府財政穩健,達致經營及綜合賬目收支平衡,我們必需有來自廣闊來源而穩定的經營收入,以維持政府的日常開支,提供與市民息息相關的服務。

 

     有議員認為政府建議開徵商品及服務稅,是為徵稅而徵稅。就此,我試列舉一些近年政黨和團體冀望政府減免直接稅項及開展改善民生措施的要求,並臚列了所涉及政府開支,以及政府為應付未來挑戰而需在個別的政策範疇投放的資源,使大家清晰了解,聚焦討論:

 

.有人提出大家耳熟能詳、聽過多次的口號式「將薪俸稅制減至2002 - 03年的水平」。若減至2002 - 03年水平的話,每年政府稅收會減少52億元。

 

.有人認為政府應多投放資源在教育上,這點我已聽過多次。行政長官上周宣讀的《施政報告》中,已提出撥款20億元,資助幼兒教育;這是他諮詢社會後作出的決定。也有很多人提議小班教學,若實行的話,將教學人數降至每班25人計,每年額外經費約需24億元。

 

.內地改革開放非常快,現代化也相當成功,香港若要配合知識型經濟帶來的挑戰和轉型,將現時18%適齡大學學位名額增至35%,每年約需額外支出80億元。

 

.隨�人口增長,人口老化及對醫療服務需求增加,初步估計醫療開支到了2023年,會增加500億元,即達800多億元。世界各地的醫療融資制度,不外乎由稅收支付、全民保險制度、私人保險、或選擇性保險再加上安全網。在未來的醫療融資制度內,政府可投放甚麼程度的資源,這是需要公眾討論。

 

稅基問題趨逼切

 

     觀乎各政黨、各議員每年在我草擬《財政預算案》期間所提出的「訴求清單」,我可以說上述要求不單是耳熟能詳,其實只是冰山一角,這張清單是很長的。

 

     若我們未能擴闊稅基,不能穩定收入,就要求政府滿足以上的種種訴求,就有若緣木求魚,很難有結果。

 

     有議員認為,稅基狹窄帶來的衝擊不在今天而在明天,將來才會發生,因而建議「明天愁來明天當」,即使要擴闊稅基,也可留給下一代;反正要推行商品及服務稅,數年便可完成。

 

     但我們就稅基問題,反覆討論了多年,如果今天將具體解決問題的可行方案束之高閣,而香港的人口老化,供養比率日益沉重,稅基狹窄所衍生的問題,不會自動消失,只會越來越逼切。

 

      假若說「明天愁來明天當」,要將積蓄消耗到危險水平才去想辨法,這是否負責任的態度呢?

 

     又有議員認為,香港財政儲備豐厚,不必杞人憂天。只要寄望將儲備連同外匯基金的所謂「萬億」儲備,進行「進取投資」,期望高風險搏取高回報的收益。我對這種建議,不敢苟同。

 

投資忌急功近利

 

     雖然我和金管局不時檢視我們儲備中的投資組合,我深信市民也同意儲備投資應在風險與回報間取得適當平衡,而不應急功近利。

 

     我留意到,最近有金融學者指出,寄望通過改變外匯基金投資回報的分賬比例,提供穩定政府收入,實屬「天方夜譚」,我非常認同此看法。紙上談兵和實踐,是不盡相同的。

 

     把香港放在國際平台上,我們不能無視其他經濟體系減低直接稅的趨勢,這趨勢對我們的競爭力,形成一定的壓力。

 

     在2000 - 05年期間,歐盟各國把公司利得稅稅率調低約 10個百分點。香港則與世界趨勢背道而馳,在同期提高了利得稅稅率1.5個百分點。薪俸稅方面,也在2003 - 04年和2004 - 05年度,共調高了標準稅率1個百分點。

 

     早前,大家曾就特區未來經濟發展會否被邊緣化有很熱烈的討論,但為甚麼一到了研究具體的解決問題方案時,卻又不願多談,情願盡快結束呢?

 

     其實,現在經濟蓬勃,通脹較溫和,失業率更創5年新低,正是理想時間,對特區公共理財問題,大家作出深入探討,尋求穩健的公共財政制度。反觀,在經濟低迷,失業率高企的時候,不適宜討論,更不是開徵商品及服務稅的時候。

 

能者多付也公平

 

     我剛才提及市民對商品及服務稅的一些擔憂,我想在這�作出一些回應。公開諮詢以來,市民對商品及服務稅的保留,部分是基於商品及服務稅對差不多所有的商品、服務和日常開支,如乘巴士、求診都要徵稅。

 

     有人又認為,在推行商品及服務稅時,應對一些市民基本用品及服務進行豁免,並以累進方式對奢侈品加徵較高稅率。這些意見,在政府決定推行商品及服務稅時,是可以討論和研究。

 

     政府是本�公平、能者多付的原則設計稅制改革和商品及服務稅這建議。因此我們建議盡量減少豁免,而用現金津貼的方法,保持低收入階層的購買力。

 

     這個做法,可以保持制度簡單,減少行政成本,更重要是確保能者多付,及社會有限資源可集中用在幫助最需要幫助的低收入家庭。

 

     不過,若社會普遍認為商品及服務稅能否被接納,取決於基本消費商品及服務能否酌量豁免,我相信這些都是可以進一步研究和商討的範圍。

 

     例如,若從商品及服務稅徵稅中豁免公共交通、公共醫療、政府及資助中小學校學費等項目,預計每年商品及服務稅收入減少約14億元。

 

豁免稅收降14億

 

     應否又或如何豁免,而又不損商品及服務稅稅基和成效,都是這次諮詢可以商討和研究的範疇。所以,我不同意有批評指此建議一是「照單全收」,一是「否決」。

 

     我在諮詢開始的時候,以及近日的初步總結上提過,我們希望與市民商討的是3個一環扣一環的問題:(1)目前稅基是否太窄;(2)稅基狹窄應如何處理,商品及服務稅是否最佳解決方法;(3)若市民願意考慮商品及服務稅,應如何推行,若不接受,又有甚麼其他解決良方。

 

     我認為市民有必要,也希望社會整體能夠理性地商討上述3個問題。

 

     如前所說,從諮詢開始至今,市民大體上明白和接受稅基狹窄是個需要研究及解決的問題。

 

     餘下來的相關問題,在坊間有爭論,有不同意見,本屬無可厚非,但不應將商品及服務稅說成洪水猛獸,因而故步自封,閉目塞聽。

 

     因此,政府對市民是否認同商品及服務稅是解決稅基問題的最佳方案,持開放態度,並樂意同時討論其他可行方案。

 

開放討論各方案

 

     事實上,鄭慕智領導的專責小組,就曾考慮過不少擴闊稅基的方案。在我們討論,甚至或反對商品及服務稅的同時,我希望立法會不會吝嗇與市民商討其他方案的空間,體現開放和客觀的議政精神。

 

     在諮詢期間,有不少政黨在反對商品及服務稅時高舉旗幟,要確立公平、公正、能者多付的稅制,並希望藉此達致財富再分配的理想效果。他們希望稅制能夠讓各弱勢社群,可以分享到更多的社會資源,把貧富差距拉近。

 

     有議員及團體,寧可增加利得稅和薪俸稅稅率,又建議引入累進利得稅稅率,或開徵資產增值稅、股息稅、電費稅及環保稅等新稅項,以代替商品及服務稅。

 

     既然社會有上述的建議,政府會在諮詢期內,繼續討論這些不同的方案。而這些方案與商品及服務稅毋須互相排斥。

 

     再者,將它們跟商品及服務稅比較研究,集思廣益,將有助尋求共識,改善長遠公共理財。

 

     稅基狹窄並不是我們憑空想像出來的難題,多年來,多個國際機構,如國際貨幣基金和國際信貸評級機構,都不約而同指出香港稅基過於狹窄,必須正視。我們不能無視這些專業分析。我今天也沒有聽到有效理據,指出這些分析不對。

 

問題不可再迴避

 

     同時,人口老化是未來20年香港面對最嚴峻的問題之一,由此帶來公共醫療及福利開支會呈幾何級數增長。

 

     人口老化會帶來一連串的經濟及社會問題,當然不能單靠稅制改革解決問題,我們必需要有一籃子的政策和措施配合回應,如人口政策,促進特區和內地進一步融合等。

 

     但是,人口老化帶來的開支增長和稅基進一步萎縮,是任何關心香港長遠利益的市民,都不能夠避而不談的。

 

     此外,面對全球化競爭,香港要走向知識型經濟,政府需要長期持續增加對教育、培訓的投資。

 

     香港未來不單要維持繁榮,還要提升競爭力、提升人口質素及生活質素,才不會被邊緣化,我們今天開始就要作準備。

 

     主席女士,今天數個黨派結盟逼使政府放棄商品及服務稅的諮詢。若這議案獲得通過,表面上是個別政黨和議員的勝利,但議員不能不深思,這個動議是否剝削了市民的機會,去討論切身的稅基問題,損失的正正是廣大市民的長遠利益。

 

     各位議員,市民期望你們不單止能夠反映他們的意見,更希望你們能夠幫助他們深入理解及分析問題。楊森議員的動議,明顯與這點背道而馳。

 

     我仍希望議員會在深思後,支持李國寶議員的修訂,讓立法會議事堂,能夠不避艱辛,繼續就香港稅基問題、香港長遠發展和利益,廣開言路,理性討論,履行市民賦予各位議員的議政責任。

 

(以上為財政司司長唐英年,在立法會就楊森議員提出有關「反對開徵商品及服務稅」議案的致辭全文)

 


返回頁頂
* *
稅制改革 *
*
*
* 列印
* 電郵本頁
* 討論
*
*
*
相關連結
*
*
*
其他評論:
更多..
*
* 香港存款保障 *
    香港品牌
*
*
*
主頁 | 財經 | 教育與就業 | 社區與健康 | 環境 | 治安
基建與物流 | 行政與公民事務
政府評論 | 新聞焦點 | 都會生活 | 兒童天地 | 攝影廊 | 短片集
大眾心聲 | 施政報告 | 財政預算案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重要聲明
Internet Explorer 5.0/ Netscape 6.0 或以上版本瀏覽可得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