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a Javascript-enabled browser.
香港政府新聞網
*
*
網頁指南主頁
*
* 天氣
*
* 交通情況
*
* 類別:
*
**
財經
*
*
**
教育與就業
*
*
**
社區與健康
*
*
**
環境
*
*
**
治安
*
*
**
基建與物流
*
*
**
行政與公民事務
*
*
*  政府評論
*
* 新聞焦點
*
* 都會生活
*
* 兒童天地
*
* 攝影廊
*
* 短片集
*
* 大眾心聲
*
* 施政報告
*
* 財政預算案
*
* 即日新聞稿
* 新聞稿資料庫
*
* 關於我們
*
*
*
*司法機構
*
*立法會
*
*區議會
*
*網上廣播
*
*宣傳短片
*
*政府資訊中心
*
*公共服務電子化
*


* *
English繁體簡體純文字PDARSS
官員暢談熱門話題 
*
2006年10月14日
家是心之所安
行政長官曾蔭權
曾蔭權

     香港人都聽過卜公這名字,例如我們熟悉的卜公碼頭、卜公花園,卜公是誰呢?卜公就是第12任港督卜力Henry Arthur Blake的稱呼。

 

     最近內地出版了卜力著作《港督話神州》,這本書是他在1898 - 1903年間出任港督時對中國的觀感,大家要將時鐘撥回晚清,當時中國正陷入辛亥革命前夕的混亂局面。

 

     但卜公是對中國仍抱有信心的少數外國人,他在書中結語這樣說:「中國的甦醒意味�他將要進入世界市場去爭取他應得的份額,憑藉其強大的商貿能力和巨大的生產力,她一定能夠很大程度上滿足自身需求,而且會伸展至遙遠的外國市場……。」

 

卜公預言今天實現

 

     百多年前,卜公的預言,今日終於成為現實,今天我重提這位百年前的港督,是因為他將香港與中國內地視為一個命運共同體,當時或者被視為一廂情願,但今天卻已是理所當然。

 

     中國在近代歷史上的波折,與香港經濟崛起有�微妙的關係,早年香港是中國南方1個避難所,來自華南農村的農民,和來自上海的資本家,都來這裡展開新生活。

 

     在60、70年代,大部分人相信香港與內地的發展是兩條不同的道路,香港要走向國際化,成為全球貿易中心、航運中心;而融入內地等如變成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在心理上我們劃下了一道鴻溝。

 

列強思考與華關係

 

     無疑,在60、70年代這種想法還可以理解,但經過30年多的改革開放後,中國由自給自足的封閉經濟體系,變成21世紀與全球做生意的世界工廠。

 

     世界工業強國今天都在思考他們與中國的經濟關係,人民幣的升跌成為美國與歐盟財金官員的頭痛問題。

 

     當中國成為全球經濟1個重要成分時,香港走向國際化與內地融合已不再是互相排斥的方向,反而是相輔相成,二而為一。

 

     我們只有在國家發展中找到清晰定位,才能夠為自己在全球化經濟中定位,我們心中的鴻溝不應該存在。

 

把握契機更上層樓

 

     近廿年來貿易與物流、金融及航運是我們的產業支柱,但要更上一層樓,我們要把握國家發展的脈搏。

 

     例如爭取國企民企在本港上市集資,做好準備扮演人民幣交易中心的角色等等。這是我們面向未來的必經之路,也是我對香港未來宏觀發展的思路。

 

     有了這個宏觀定位後,接下來是其他本土經濟領域的發展方向,在全球化競爭環境下,香港必須走高增值方向,包括在創新科技應用、產品設計、自主品牌開發及推廣,這些都是以創意、創新、創造力為主體的經濟活動。

 

     根據去年民政事務局委託港大進行創意指標研究,香港是具備發展創意經濟的條件,因為我們的法治、言論自由、文化活動、知識水平等都在前列位置,所以我提出撥款給香港設計中心推動設計發展,成立電影發展局振興電影業。

 

重新思考人際關係

 

     今後要走自主創新、創意經濟的路,我們一定要吸引各地人才匯聚,而文化活動及設施,對創意人才是一個重要考慮因素,所以西九龍文娛藝術區計劃在明年完成研究後會立即重新上馬,我更會增撥資源給本地文化藝術活動,吸引各國人才流入香港。

 

     但當我們雄心萬丈參與全球競爭,將香港變成全球城市、國際都會的同時,有需要靜下來,想一想我們究竟需要一個怎樣的社會,希望這個我們生活的地方,人與人的關係是怎樣發展。在經濟增長之外,最值得我們愛護及關懷的究竟是什麼呢?

 

     好多人可能都試過去旅行,住酒店。不知大家是否有種感覺,就是無論旅行住的酒店有多豪華,總不及家裡舒適。

 

     我相信,其中1個原因是,我們的家並非只是4幅牆用來「�覺」的地方,它同時亦滿載�我們與家人之間的親情、關懷和信任。

 

家人支持有效動力

 

     當我們遇到困難的時候,家人的支持,往往最重要,亦是有效的動力,幫助我們面對及解決問題。

 

     所以在今年《施政報告》內,我花了不少篇幅談及支援家庭,推動家庭關係作為香港社會的核心價值之一。

 

     我相信不少社會問題例如夫婦的問題,包括家庭暴力,以家庭作為單位去解決應更為有效。「家是心之所安」,和諧家庭就是鞏固和諧社會的良方。

 

     與去年的《施政報告》一樣,我今年繼續以務實為主,提出一些可以在我任內開展或完成的工作。

 

    「說得一丈,不如行取一尺」,對香港人來說,政府最重要是用行動,而非用說話去服務市民。當然我們不能忽略香港面對的長遠挑戰,但要解決這些挑戰,必須要凝聚社會共識。

 

     我在《施政報告》已經勾劃出香港面臨的挑戰。我相信以香港人一貫實事求是的作風,我們最終一定可以建立起進步共識,將這些挑戰轉變成機會。

 

(以上是行政長官曾蔭權10月14日在香港電台發表《香港家書》全文)
 


返回頁頂
* *
2006 - 07年施政報告 *
*
*
* 列印
* 電郵本頁
*
*
*
相關連結
*
*
*
其他評論:
更多..
*
*
    香港品牌
*
*
*
主頁 | 財經 | 教育與就業 | 社區與健康 | 環境 | 治安
基建與物流 | 行政與公民事務
政府評論 | 新聞焦點 | 都會生活 | 兒童天地 | 攝影廊 | 短片集
大眾心聲 | 施政報告 | 財政預算案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重要聲明
Internet Explorer 5.0/ Netscape 6.0 或以上版本瀏覽可得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