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回歸祖國以來,教育統籌局一直致力從「認知」、「情感」及「實踐」3個層面,積極推動國民教育。
在認知層面,我們要讓同學認識國家的歷史和現況,了解國家面對的機遇和挑戰,鼓勵同學思考和分析國家的未來發展;並激勵他們立志將來為國家作出貢獻。
在情感層面,我們要引導同學學習欣賞中華民族和文化,培養他們對家國的情懷;再輔以身體力行的實踐經歷,讓同學體會、反思和內化知識及培養情感。
認真思考香港定位
在推行國民教育時,我們堅持3項原則:
•不能「只談兩制,不談一國」,要讓同學正確理解「一國兩制」的起源和意義,思考香港的定位;
•不能「只談權利,不談義務」,要讓同學懂得思考如何為社會和國家的未來發展作出承擔;
•不能「只談成就,不談缺失」,要中肯持平,實事求是,讓同學全面掌握事實,既有廣角的視野,也要具備歷史觀。
在認知層面上,教統局採用「多重進路」的方式推行國民教育,包括在中小學相關學科,如小學常識科、初中的歷史和地理科、高中的中國文化科和通識教育科等,指定部分內容必須講授國民教育。
同時要求初中學生必須在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學習領域修習中國歷史。學校也可借助其他科目,例如音樂、美術、體育、經濟科等,推動國民教育。
這種滲透式的課程安排,既讓學生從各科目的學習中,多方面地認識國家的現況和中國的傳統文化,也讓學校更有彈性地推行國民教育,幫助學生從多角度認識國家民族。
認知情感同步發展
2009年推行的新高中課程,也會加強學生認識國家及認同國民身份的學習元素。舉例來說,通識教育科的必修部分設有「現代中國」的學習單元,涵蓋「中國的改革開放」及「中華文化與現代生活」兩個課題;地理科、歷史科及中國歷史科等選修科目,也從不同角度擴闊學生對國家的認識。
心理學家皮亞傑(Piaget)認為,認知的發展和情感的發展同步而行,沒有感知就沒有情感的體驗。
在情感層面上,教統局在各學習領域的選材方面,讓學生認識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和輝煌文化、祖國大地的壯麗河山、偉大的發明和建設,以及歷代中華兒女奮發圖強、保家�國的英勇事�,以激發同學的民族自尊和自豪感及對國民身份的認同。
文藝交流潛移默化
教統局也舉辦多元化的文化和藝術交流活動,通過潛移默化,提升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和興趣,培養他們對國家文化的認同。
我們配合時事,舉辦介紹國家成就的活動,讓學生了解國家的發展,為祖國昌盛而感到自豪和驕傲,例如舉辦「神舟六號」座談會及「歷屆奧運金牌選手訪港團與學生真情對話」等,讓學生接觸這些對國家有傑出貢獻的人物,從他們的談話中有所得�。
在實踐層面,除了直接舉辦活動鼓勵師生到內地體驗當地生活外,也透過資助形式鼓勵學校多到內地參觀交流,例如「赤子情、中國心」資助計劃,讓學生親身接觸祖國、認識國情。
我們並與其他機構合辦國民教育活動。以「香港領袖生獎勵計劃:國情教育課程」研習班為例,這項計劃除了讓參與的學生親身到內地認識祖國和體驗國情,培養他們對國家的自豪和歸屬感外,更重要的目標是為香港培育一批「種子」國情教育大使,鼓勵他們積極推動國民教育。
民間機構積極合作
由於教統局的資源和力量始終有限,因此我們積極與各部門和民間機構合作,推動國民教育。
前年,我們與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協作,成立國民教育中心,為學校安排日營活動、京港澳學生交流、北京研習體驗活動等。我們又與中國人民解放軍駐香港部隊聯合主辦「香港青少年軍事夏令營」。我們希望匯聚各方力量,將推動國民教育的任務,轉化為全民參與的工作。
經過不斷努力,加上教育界同工的支持,推動國民教育的工作已漸見成效。近年進行的有關調查,均顯示大部分受訪年輕人都認同自己的國民身份,以身為中國人感到自豪,他們更關心國家事務,重視國家利益,並對中國的未來發展充滿信心。
(以上是教育統籌局常任秘書長羅范椒芬7月17日出席由香港發展論壇主持的「我是誰?香港人國民身份認同」系列活動計劃之一國兩制下青年人的新定位公開論壇的發言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