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a Javascript-enabled browser.
香港政府新聞網
*
*
網頁指南主頁
*
* 天氣
*
* 交通情況
*
* 類別:
*
**
財經
*
*
**
教育與就業
*
*
**
社區與健康
*
*
**
環境
*
*
**
治安
*
*
**
基建與物流
*
*
**
行政與公民事務
*
*
*  政府評論
*
* 新聞焦點
*
* 都會生活
*
* 兒童天地
*
* 攝影廊
*
* 短片集
*
* 大眾心聲
*
* 施政報告
*
* 財政預算案
*
* 即日新聞稿
* 新聞稿資料庫
*
* 關於我們
*
*
*
*司法機構
*
*立法會
*
*區議會
*
*網上廣播
*
*宣傳短片
*
*政府資訊中心
*
*公共服務電子化
*


* *
English繁體簡體純文字PDARSS
官員暢談熱門話題 
*
2006年4月10日
新聞工作者的三項挑戰
行政長官曾蔭權
行政長官曾蔭權

     環顧世界各地,新聞是最受人矚目,也最具爭論的事業;尤其是踏入21世紀,隨�科技進步,大眾傳媒與新聞是近10年發展最迅速的行業之一。

 

     因為資訊科技革新,資訊正以人類歷史上最高的速度流通,新聞信息彈指間傳遍世界,引起全球哄動效應,人與人、國與國的距離實際上已消失,這是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局面。

 

     在這個巨變之前,新聞工作首當其衝,大家所受的挑戰可想而知。當資訊以光速傳送時,我們無論在中環上班途中,到中午茶餐廳吃飯,晚上回家打開電視,新聞都形影不離,以文字或影象方式,在我們的手機、電子手賬、掌上電腦及街上大屏幕出現。

 

新聞工作  須使命感

 

     新聞消費者與新聞工作者之間的關係出現了新變化,消費者擁有更多選擇。新聞工作者面對第1項挑戰是,究竟他們應該生產多些受消費者歡迎的新聞,還是應該報道對社會重要的新聞。受歡迎不一定是重要的新聞。

 

     全世界「狗仔隊」採訪八卦窺秘的小報新聞都受讀者歡迎,但在歷史上似乎是過目即忘,這些報道不會留下任何痕�。美國著名記者Bob Woodward就說過:「我認為新聞工作是以提供資訊的質素來衡量,而不是隨之而來的戲劇性或爆炸性效果。」

 

     今日的新聞是明日歷史的初稿,因此,新聞工作者必須有使命感才可以找到自己的座標,對新聞作出恰如其份的處理。

 

採訪新聞  要快要深

 

     第2項挑戰來自速度與深度,資訊傳播速度快,信息量愈來愈大,打開新聞網站,一條一條新聞目錄,巨細無遺,加上�力的網絡資訊搜尋器,只要打入要找的人物、事件,2、3秒之內便彈出數千條相關新聞,新聞資訊基本是隨手可得。

 

     免費的新聞網站、報章方興未艾,社會上新聞信息量大幅增加,但是否代表我們對新聞事件的認識深度增加呢?

 

     作為新聞工作者,我們在追求速度,快人一步同時,也要追求深度,將事件來龍去脈交代清楚明白,凸顯新聞的時代意義。新聞追求量之餘,也追求質素,包括新聞選材、文字寫作、圖片、美術排版及印刷等,這樣傳統報章媒體才可以在挑戰下,找到生存空間。

 

守住信任  贏取尊重

 

     第3項挑戰來自專業與業餘的競爭,踏入互聯網時代,每人都可以變成新聞工作者,近年年青人流行的網誌Blog,已蛻變成新興新聞媒體。美國攻打伊拉克時,1名伊拉克工程師寫下的巴格達圍城網誌,比戰地記者報道還來得震撼,全球轟動。

 

     現時網誌的作者來自各行各業,他們不少掌握內幕消息,寫出來的文字更具爆炸性。他們都是傳統新聞工作者的競爭對手。但網誌作者可能有可信性的問題,因此,新聞工作者要在專業操守上站得更穩,守住「信任」這關,贏取讀者的尊重。

 

     這些都是我這個新聞工作門外漢的觀察,而門外漢本身也是你們監察的對象,你們的質素、見識與視野,是驅使我們前進的力量,是我們決策的參考,也是我們成敗的座標,你們的進步也是我們的進步。

 

(以上是行政長官曾蔭權4月10日出席2005年「香港最佳新聞獎」頒獎典禮致辭摘要)
 


返回頁頂
* *
公共廣播服務檢討委員會 *
*
*
* 列印
* 電郵本頁
*
*
*
相關連結
*
*
*
其他評論:
更多..
*
*
    香港品牌
*
*
*
主頁 | 財經 | 教育與就業 | 社區與健康 | 環境 | 治安
基建與物流 | 行政與公民事務
政府評論 | 新聞焦點 | 都會生活 | 兒童天地 | 攝影廊 | 短片集
大眾心聲 | 施政報告 | 財政預算案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重要聲明
Internet Explorer 5.0/ Netscape 6.0 或以上版本瀏覽可得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