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1998年的《施政報告》宣布,以2007年作為全面推行小學全日制的工作目標。一些關心教育的局內、局外人士,對此採取半信半疑的態度。
今天,全日制政策全速進行,對2007年完成工作目標,我們採取審慎樂觀的態度。
事實上,今年全日制小學學額已達66%,到9月全日制小學將增至72%。我們計劃在2007年前多興建46所新校。
同時,現時仍以上下午班制上課的120所小學中,已有90多所小學已擬定轉為全日制的計劃,其中部分學校更自行建議,採用混合制作為過渡安排。
家長及學生表歡迎
令我們深感欣慰的是,我們去年委託顧問公司對各項教育政策進行住戶統計調查,最近調查結果公布,顯示小學全日制已得到教育界、家長及學生的廣泛認同。
約8成受訪者同意「由於學生有更多時間和老師、校長和其他同學溝通接觸,因此全日制小學就能夠營造一個更有生氣的學習環境」,以及全日制「能夠增加老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接觸,令學生可以更積極主動參與課堂的討論活動」。
回想在50、60年代,為了應付激增的小學學位需求,政府需要實行小學半日上課的措施
到80年代,香港經濟迅速發展,小學教育發展亦開始由重「量」轉為重「質」。話雖如此,由於當時可供使用的土地和資源均不足,要全面推行小學全日制,談何容易,幾乎大家都認為只是1個夢想。
因此,政府只好將小學全日制訂為長遠目標,並只能建議當個別小學在學生人數減少時,將學校由半日制轉為全日制。
萬事起頭難
推行政策必須有誠意和承擔。政府在計劃實施全日制的同時,必須增撥資源,大興土木,方可將半日制小學轉為全日制。建校經費和用地,均來之不易。
在此困難的情況下,教育統籌委員會於1990年建議,分階段採用混合制(即小一至小四繼續採用上下午班制,但小五和小六則全日上課),希望透過混合制逐漸將半日制小學轉為全日制。
由於這項安排影響學校的日常運作,建議受到各界反對而撤回,推行小學全日制的計劃亦因而受挫。
但我們絕不氣餒,從1993年起,所有新開辦的小學均以全日制營辦,馬鞍山靈糧小學和天水圍官立小學便屬於這樣安排下的全日制小學。
當時由於新開辦的小學不多,大部分全日制小學都是一些位置偏遠或收生不足的學校,這樣對當時的全日制小學帶來一些較負面的標籤效應,令一般家長對全日制小學卻步。
下定決心 訂定目標
直到1996年,按照小學學生人口預測,我們估計有能力興建足夠學校,輔以其他措施,切實訂定全面推行小學全日制的計劃。
1997年的《施政報告》訂立了在2002年達至60%小學學位全日制的目標;1998年的《施政報告》繼而宣布,以2007年作為全面推行小學全日制的工作目標。
當時,一些關心教育的局內、局外人士,對此仍採取半信半疑的態度。
為全面落實小學全日制,特區政府盡力調撥資源,增撥學校用地,至今已共興建了90所新校,並計劃在2007年前多興建46所新校。
各學校採取其他不同方法,包括整合上、下午班級,利用合適的空置校舍,以及加建課室或重建校舍等,將學校轉為全日制。
全日制的啟示
根據最新的人口推算,我們有信心與餘下的上下午班制學校同心協力,擬定務實而又具彈性的轉制計劃,達至全面落實小學全日制這最終目標。
此外,更可喜的是社會人士對小學全日制的認同,昔日的負面標籤效應,已不復存在。
推行小學全日制的艱苦旅程已快走到隧道的盡頭,這確實需要政府的誠意和承擔、教育界的同心協力,方能取得今日的成果。
推行小學全日制,使我想�一句老生常談的話 --- 「萬事起頭難」。目前政府推行教育改革,局外一些人士對部分改革建議存疑,甚至反對。
我希望推行小學全日制的經歷,能給我們一點正面的啟示,希望各界對教改多一點信心,讓教改能順利推行。
(以上為教育統籌局副秘書長鄭文耀,8月22日在教統局網頁專欄「局中人語」中發表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