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7月1日,香港的第2個回歸紀念日,站在天安門廣場……親眼看�五星紅旗徐徐上升,那一刻,……一種莫名的感覺流入心中,它是那麼的溫暖,那麼的親切,一種作為中國人的自豪感,使我不自覺地挺起胸膛,那種感覺,真是一輩子也忘不了。」
以上的一段話,是參加「中華歷史文化教育交流團」的其中一位中學生所寫的感想。
今日重讀這段文章,令我回想起20年前初次踏足北京,在廣闊的天安門廣場上,在《義勇軍進行曲》的雄壯樂聲中參觀升旗儀式時,我也有相同的感受。
那種澎湃激昂的感覺、油然而生的民族情懷,彷彿是天性的感召,是血緣的情結。
當年遊覽長城、故宮、圓明園遺址和革命博物館,使我彷彿走進了時光隧道,真正體驗到「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的道理。
唸書時覺得中國歷史科枯燥乏味,沒有用心學習,實在錯失了機會細味中國歷史文化的源遠流長和博大精深。
讀歷史不但可以讓我們從過去了解現在,更可以加強我們對中國人身分的認同。
國民身份值得珍惜
香港回歸祖國已6年多,我們的身份亦已由英國管治下的居民,變成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的中國公民。
這個國民身份,對我們具有重大的意義,值得我們珍惜與自豪。
我希望青年人多讀點祖國的歷史,從日常生活中多感受中國文化,多關心和掌握國家的發展情況,有機會的話便到內地大江南北走走看看,親身體驗家國的人與事,感受香港與內地同胞血濃於水的關係。
香港祖國融為一體
踏入21世紀,國家正在穩步發展,無論是發展長江三角、大珠江三角或西北大發展等種種規劃,都標示國家的經濟蓬勃增長,加上國家已成功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和申辦奧運,更顯出祖國大地處處充滿生機。
事實上,珠江三角區域合作與發展計劃的落實,反映香港已融入國家的發展藍圖之中。
作為國家的一份子,我們的青年人,要積極履行「中國公民的責任」,培養「知國之情、愛國之心、報國之志、效國之行」,進而將自己的事業與國家的發展連結起來。
國民參與國家成長
一個國家的成長與發展,有賴全體國民的投身和參與。不少內地的年青學生在求學時期,對自己如何貢獻國家,已早有計劃。
我國已故著名氣象學家、地理學家和教育家竺可楨在回首往事時提到,少年時語文老師要學生以「苦」和「甜」造句,他回答「喪權辱國最苦,國家富強最甜」。求國家的富強是竺可楨立志之本。
他總結自己一生的成就時說:「我以發展國家科技事業,培養國家的人才為己任,源出於自己的愛國精神和企求國家繁榮富強的強烈願望。」
各位青年朋友,你們可有竺可楨的愛國之心和報國之志呢?
(以上為教育統籌局常任秘書長羅范椒芬10月5日在網頁上發表的「給青年的十封信 -- 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