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設的歐羅結算系統已於2003年4月28日啟用。這個即時支付結算系統可消除本港歐羅交易的赫斯特風險,但暫時未見金融機構踴躍使用。
歐羅即時支付結算系統啟用已有幾個星期,至今一切運作順利。這也很自然:在這之前,我們已為港元及美元設立了即時支付結算系統,因此積累了不少相關的經驗。
此外,連接港元、美元及歐羅即時支付結算系統的聯網安排,同樣運作順利,為此三幣的外匯交易提供同步交收結算服務。金融市場人士都很熟悉赫斯特風險。
這是指外匯交易中由於兩種貨幣的本地支付系統各處於不同時區,交易的一方要先以一種貨幣付款,待至若干小時後才可收到對方另一種貨幣的款項,因而涉及結算風險。
有了即時支付結算系統,在香港進行及結算有關貨幣的外匯交易便可消除這種風險。
事實上,就港元兌美元交易而言,香港是全球首個可以消除赫斯特風險的地區。
我們現已在這個穩健的基礎上,把外匯交易同步交收服務擴展至港元兌歐羅,以至美元兌歐羅的交易上,其中尤以後者對國際市場更具重要性。
外匯交易因時差引起的結算風險有需要設法消除,可惜這一點似乎仍未得到應有的重視,而且不但業餘投資外匯的人士如是,即使專門提供及參與外匯買賣,以及擔任市場莊家的金融機構亦然,情況實在有點令人失望。
活躍於國際金融交易的金融機構無法完成交易的例子雖然罕見,但並不代表這不會發生。
一旦交易的一方已結算但另一方仍未結算,卻偏偏遇上這種情況,已結算的款項應該歸誰呢?一直以來,金融機構較多在產品創新上花心思,卻較少重視風險管理。
但近期不同地區也曾出現過一些交易失效的嚴重事故,當局不得不作出某種形式的干預才能避免引發金融災難。
先進的資訊科技在國際金融上的應用,已加速了全球化的發展,上述較輕視風險管理的趨勢若不遏止,便可能會出現更多同類事故,最終影響全球金融穩定。
但從另一角度看,資訊科技其實對風險管理亦可以有積極的幫助,本港為三種貨幣設立即時結算系統,從而提供即時支付結算及外匯交易同步交收結算服務,便是很好的例子。
基於上述原因,我鼓勵本港各界(尤其銀行)再認真考慮更多利用這三種貨幣的即時支付結算服務。
由於歐羅近期上升,我相信香港很多投資者會更多參與歐羅交易,無論是進行歐羅兌美元或歐羅兌港元的外匯買賣,抑或純粹買入歐羅並以存款形式持有。
對於投資者來說(特別是涉及大額交易的投資者),相信他們也希望銀行會採用香港的即時支付結算系統,使他們獲得安全有效的外匯交易服務。
至於在工商企業�經常處理這三種貨幣交易的財務總監,何不利用本港這樣方便可靠的結算服務,以盡量減低結算風險及更妥善地管理流動資金,好向董事局及股東交待?
我再以銀行監管人的身分跟銀行司庫說一句:更嚴謹地管理結算風險,不僅有助維繫銀行體系的穩定,也符合閣下銀行本身的利益嗎?
我明白這三種貨幣的存款、債券及其他金融工具市場的流動性(相對於外匯市場的流動性),可能是導致即時支付結算系統未被廣泛使用的原因之一。
但我相信即使僅在香港,上述以美元及歐羅計值的金融產品市場仍具相當的流動性。
由於本港的即時支付結算系統已具備同步結算歐羅兌美元外匯交易的功能,這對於香港以至亞太時區內其他地方(如中國內地)來說,應該有其吸引之處,以致有助提高上述市場在亞太時區的流動性,增加有關的交易。
畢竟全球最大部分的外匯儲備,都是由亞太時區的經濟體系所持有。
(以上為金融管理局總裁任志剛5月29日在金管局網頁發表「觀點」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