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s here to Skip to the main content

香港政府新聞網 ENG | | | | |

政府評論

曾俊華網誌談海水化淡

2014年03月30日

none

財政司司長曾俊華

我在今年和去年的財政預算案皆有提及海水化淡這個議題,而政府正在積極研究在香港採用海水化淡技術的可行性。香港現在有穩定的食水供應,市民很容易忽略了長遠淡水供應的風險。
 
已故美國總統約翰‧甘迺迪曾經說過︰「若我們能夠有效地以低成本將海水轉化為飲用水,將為人類福祉帶來比任何其他科學成就更偉大的貢獻。」事實上,食水資源極為珍貴,現時世界上約有43個國家、七億人面對食水短缺的難題。
 
氣候變化令極端天氣的出現越來越頻密,正如天文台台長在3月17日指出,近年全球多處頻密出現反常天氣,清楚顯示我們已經受氣候變化的影響,預計香港在21世紀仍然會出現極端乾旱的情況。在2011年,全年降雨量1,477毫米,但是於集水區收集的水量僅為本港多年平均集水量的35%。
 
極端天氣除了影響本港的集水量,同時亦會影響供應本港七至八成原水的東江水源。這個水源對整個珠三角地區舉足輕重,況且廣東省其他日漸富裕的城市包括河源、惠州、東莞、深圳等對東江水資源的需求日益增加,香港作為珠江三角洲經濟區的一員,不應過分依賴東江水,應該負責任地探索其他新的水源,以應對未來供水的挑戰。
 
較為年長的一輩應該還記得位於屯門的樂安排海水化淡廠,該廠於1975年開始運作,當時採用的是40多年前的高温蒸餾技術,但其後燃料價格大幅颷升,令產水成本過於高昂。有關設施已於1982年停產,海水化淡廠的組件於1991年被拆卸,賣到其他地方。
 
近年海水化淡技術發展迅速。新的逆滲透技術亦趨成熟。逆滲透技術是用高壓使海水中的淡水穿過逆滲透薄膜,而鹽分和其他雜質則被薄膜所阻隔(見圖)。
 
根據國際海水化淡協會的資料,2012年全球約有16,000個海水化淡設施,總日產量超過7,000萬立方米,分布在內地、新加坡、澳洲、中東、美國、西班牙等地方,其中約60 %以上採用逆滲透技術,而有關設施的數目亦持續增長。
 
水務署一直有密切留意有關技術的發展,並早於2007年完成海水化淡技術的先導研究,確定在香港採用逆滲透技術的可行性,生產的食水能符合世界衞生組織所定的飲用水標準。
 
近年,隨著逆滲透海水化淡技術的迅速發展,生產成本相應下降,每立方米成本價由上世紀70年代中約HK$35下降至現時約HK$12,雖然仍較其他水源略高,但大致上已經可以接受。我亦相信科技在將來的發展會令成本價再進一步減少。
 
所以,水務署在將軍澳137區預留了一幅約10公頃的土地,以興建海水化淡設施,並適時在2012年年底展開為期兩年的策劃和勘查研究。研究範圍主要包括興建海水化淡廠和其相關食水輸送設施工程的可行性和成本效益,以及工程對環境、交通、排水和其他相關的影響評估,初步設計,策劃和制訂實施策略和時間表。
 
在過去一年,水務署就海水取水口、海水化淡工序和濃鹽水排放等技術方案作出了評估和初步擬案。而海水化淡廠的初步設計、海水樣本收集和化驗、環境影響評估、造價估算和成本效益等研究工作亦正在進行中。預計策劃和勘查研究將在明年年初大致完成。海水化淡廠可望於2020年投產,屆時將可提供每年5,000萬立方米食水,相等於全港食水用量的5%,並可進一步擴建至年產9,000萬立方米食水。
 
香港淡水資源缺乏,但三面環海,有無限的海水資源。興建海水化淡廠能夠為我們提供一個不受氣候變化影響的穩定水源。我們需要作好準備,不要臨渴掘井,使海水化淡長遠可以成為香港一個重要的水源。
 
(以上是財政司司長曾俊華3月30日在其網誌發表的文章。)

新技術

新技術:  逆滲透技術是用高壓使海水中的淡水穿過逆滲透薄膜,而鹽分和其他雜質則被薄膜所阻隔。


相關新聞

回到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