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政府新聞網 ENG | | | | |
Facebook Twitter Sina

政府評論

曾俊華網誌談2014年施政報告

2014年01月19日

none

財政司司長曾俊華

這個星期三,行政長官發表了一份相當全面的《施政報告》,內容可以惠及不同階層的市民。我注意到社會關注到政府能否承擔新增措施的開支。我也聽到有聲音認為《施政報告》在發展經濟方面沒有新意。我希望就這兩方面談談我的看法。
 
我先請大家放心。以政府目前的財政情況,在本屆政府任內或可見的將來,我們有能力承擔有關的開支。
 
但作為財政司司長,我擔心如果支出增長持續高於收入增長,即使過去年年有盈餘,盈餘數目將會按年遞減,終有一天會轉盈為虧,須要靠儲備支持。如果赤字持續增加,儲備會急速遞減。即使今天有再多的儲備,也有耗盡的一天,須要加稅或靠借貸度日。這只是簡單的數學常識,其實不難理解。
 
下一個問題是轉盈為虧、耗盡儲備將在甚麼時候出現。「長遠財政計劃工作小組」按我們未來人口結構的改變、經濟發展程度、政府開支增長趨勢推算,轉盈為虧、耗盡儲備的日子,雖然不會在這一屆政府任內出現,但絕不是遙不可及的未來。我會在餘下的任期內,盡力維持「年年有餘」,為將來累積多一點儲備,爭取多一點時間,處理這些結構性問題。
 
大家關注經常性開支增長是否太快,絕不是無的放矢。經常性開支除了如政務司司長所說易放難收外,累加效應也非常明顯。每年經常性開支的增長,除了因為有新增的措施外,原有項目的開支也會因為通脹、加薪、受惠人數等因素有機地增長。由於每一年都有新措施,以往的新措施又會變成「原有項目」,整體經常性開支會如滾雪球般增加。
 
因此,政府一直對增加經常性開支比較審慎,但這不是說我們不可以推出新措施。正如我星期三會見傳媒時說,社會不斷發展,市民對公共服務的需求也不斷地轉變,政府必須因應這些轉變,提供新的服務和改善舊有服務。不過,在人口老化的大趨勢下,我們應該更加留意保障公共財政的可持續性。同時,部門也須要調整公共服務的優次,減省不合時宜的服務。
 
有意見批評《施政報告》對經濟發展着墨不多,沒有新猷。我認為這種批評並不公平。
 
香港大大小小的行業眾多,單是金融業便包括銀行、保險、證券、資產管理等等不同行業,商業及專業服務的涵蓋面更加廣泛。《施政報告》不可能每年皆就每個行業提出新措施,況且除了少部份行業(如高度規管的金融業)須要較多的政策介入外,對於絕大多數行業來說,政府最重要的角色主要有兩方面,一是維持良好的營商環境,特別是法治、稅制和競爭環境,讓有潛力、有競爭力的企業在自由市場上靠自身的努力成長;二是協調人力、土地等生產要素(Factors of production)的供應,而培育下一代和開拓土地供應,正正都是《施政報告》的重點。我們怎能説《施政報告》忽略經濟發展呢?
 
有傳媒朋友閱讀了我上星期的網誌,由於我認為大家毋須對香港現時的競爭力妄自菲薄,他們擔心我可能有妄自尊大的心態。我感謝他們的提醒。
 
正如我在現時政府財政還相當充裕時,擔心未來公共財政能否持續健康一様,我從未認為香港現時較佳的競爭力,可以自動地延續下去。就以上星期我提及的憂慮為例,由於人口老化,我們的工作人口將在2018年起下降,我們不可能如新加坡一樣大量輸入勞工。新加坡過去十年平均每年輸入70,000人,現時有超過120萬外來勞工,佔工作人口超過三分之一。我們只能靠保持較高的勞工生產力維持經濟動力,即是說我們的工作人囗必須要更聰明(增值能力更高)或工作得更辛苦(工作時間更長)。長遠維持經濟動力的難度實在不容低估。
 
我認為我們應該參考多方面的數據和資料,客觀地了解香港的優勢和限制,肯定過去成功的方向,鞏固和培育優勢,針對性地採取措施緩解限制,否則只會在眾說紛紜之中,藥石亂投。
 
(以上是財政司司長曾俊華1月19日在其網誌發表的文章。標題為本網站所加。)

財政司司長曾俊華


相關新聞

回到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