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過去10年,實踐母語教學已有相當成果,但要做到中英兼擅,還有一段長路要走。
我們明白英文老師,為了要提升學生的英語水平,已承受不少壓力;而學生也面對困難。
提升學生中英兼擅的政策目標,得到辦學團體、學校、老師和家長的認同。大家都明白中中學生以母語學習的好處,也知道政府及學界過往多年,在英語教學方面投放了很多資源,但卻不得不承認,一般來說,大部分學生的英語水平,尚有大量改善的空間。
政府支持母語教學,並積極落實母語教學,這立場毋庸置疑。然而,我們必須兼顧「中英兼擅」的目標、配合香港的社會情況、學校和家長的期望,以及學生的利益。
堅守母語教學
政府堅守以母語教學的原則,而加強學生的英語學習,並非放棄母語教學。
我們的想法是,容許學校一些彈性,使每間學校可以因應學生的學習能力,在一些規限之下,微調現行的教學語言安排,務求增加學生接觸英語的機會,提升學生學習英語的動機和興趣,以達到培育學生中英兼擅的目標。
我們的目標是,無論學生採用母語或英語學習,均能達至良好的雙語能力。因此,我們堅持引進微調的措施,需根據5個原則,包括:
•學生應在中學階段達至中英兼擅,以適應大學或工作的英語要求;
•學校選擇教學語言時,須考慮學生是否有能力以英語學習,教師有否足夠水平以英語教學,學校的資源是否分配恰當,以及學科的教學需要能否得到照顧;
• 制訂合適的監管機制,確保學校推行符合學生學習需要的教學語言安排,學校的教學語言安排,須具透明度及獲得教育局批准;
達至中英兼擅
•糾正目前所謂「英中」、「中中」的分別,因為這種分割有誤導成分,也做成標籤效果,影響學生成長;
•教學語言的選擇,要顧及新高中學制。
為達至政府及學界培養中英兼擅的人才的目標,保持香港作為國際商業城市的優勢,並以此優勢服務祖國,我們須再接再厲,不畏艱難,而對現實找出不足之處,共同努力改善。
我們的願景,是全面提升教育質素,令每名學生都能達至中英兼擅的境界。在這個理想情況之下,中中與英中的標籤效應、上車落車機制,或是中中生進入大學機會較英中為低等問題,都會消失於無形。
(以上是教育局局長孫明揚3月16日出席特許語言學會香港分會及匯賢智庫政策研究中心合辦的教學語言政策研討會的發言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