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曆新年這個喜氣洋洋的節日裡,無論是富還是貧,家家戶戶都會共聚天倫。親情無價,不因家境懸殊而有差異。
回想童年時,大年初一清早起床,向爸媽叩頭拜年,拿過紅封包,穿上新衣裳,那種興奮的心情,出於親情的感染,來自對生活的滿足。昔日生活雖然簡樸,但內心卻感到富足。
有人視「簡樸」為「貧乏」,把追求簡樸的人,看作是不懂享受和缺乏情趣。事實上,「簡樸」是種嚴謹的生活態度,是在追求物質享受和心靈滿足兩者之間求取平衡。
生活簡樸的人,重視物質背後的意義多於其金錢價值。例如選擇衣服�重舒適和稱身;選擇日用品,以實用為主要考慮,不被五花八門,琳瑯滿目的名牌商品牽�鼻子走,也不會因追求日新月異、層出不窮的新產品而疲於奔命。
超乎經濟能力是奢華
「奢華」的生活含有「過分」和「浪費」的意思。生活是否「奢華」要視乎經濟條件而定,過�超乎經濟能力所及的生活便是「奢華」。
上月初,1則新聞報道1個青年人以自殺來要脅領取綜援的外婆給他買新款手提電話;也有大學生因信用卡透支,無法償還債務而要宣布破產,實在為這些青年人感到難過。
香港是購物天堂,花花世界容易使人迷失方向,青年人嚮往名牌和追求新穎的潮流產品,蔚然成風。
他們尚未建立經濟基礎,但已養成隨便花費的習慣;這將會對自己將來擇業謀生造成更大的壓力,也會令自己難以安於現狀,更容易誤入歧途。
體諒父母勿追求物欲
父母和長輩照顧我們,為我們提供生活的必需品,是責任之餘,也充分表達關心和愛護之情;我們要體諒父母工作的辛勞,不要為追求物質享受而不必要地花費金錢。
如果把父母和親人的關顧視作理所當然,把追求物質享受視作人生目標,以物質及金錢來衡量人生的價值,而忽略更有意義的生活條件,例如健康的身體、家人的關心、朋友的支持、美麗的自然環境等,這將是人生的憾事。
(以上是教育統籌局常任秘書長羅范椒芬2月13日在教統局綱頁發表的「與青年細味人生 ---修身立志之道:簡樸與奢華」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