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a Javascript-enabled browser.
香港政府新聞網
*
*
網頁指南主頁
*
* 天氣
*
* 交通情況
*
* 類別:
*
**
財經
*
*
**
教育與就業
*
*
**
社區與健康
*
*
**
環境
*
*
**
治安
*
*
**
基建與物流
*
*
**
行政與公民事務
*
*
*  政府評論
*
* 新聞焦點
*
* 都會生活
*
* 兒童天地
*
* 攝影廊
*
* 短片集
*
* 大眾心聲
*
* 施政報告
*
* 財政預算案
*
* 即日新聞稿
* 新聞稿資料庫
*
* 關於我們
*
*
*
*司法機構
*
*立法會
*
*區議會
*
*網上廣播
*
*宣傳短片
*
*政府資訊中心
*
*公共服務電子化
*


* *
English繁體簡體純文字PDA
官員暢談熱門話題 
*
2004年5月3日
政府市民攜手令維港更勝從前
房屋及規劃地政局局長孫明揚
房屋及規劃地政局局長孫明揚

     我們的海港,是無可代替的天然瑰寶,在過去150多年以來,在香港的發展和繁榮方面,擔當1個相當重要的角色。

 

     事實上,香港是由其海港孕育出來的。天然船舶港口這個美譽在海外揚名,加促了城市的發展步伐,香港成為1個重要的國際商業中心,為演變成為亞洲區國際都會奠下基石。

 

     今天,我們的海港,對香港的經濟仍然極具價值。每年,數以百萬計的遊客從世界各地蜂湧而至,為的就是欣賞維港的璀璨景致。遊客不但為香港和維港的迷人景色傾倒,更將之媲美舉世知名的其他海濱城市,如悉尼、三藩市、里約熱內盧、開普敦等。

 

     對我們香港市民而言,維港另具特別意義。維港是我們這個城市、我們生活方式的1個象徵。

 

各界決心保護維港

 

     我還記得孩童時候,我從家中窗口眺望海港,觀看海面和沿岸各式各樣新奇有趣的活動,深深為其魅力迷倒。維港是我們大家都珍惜的財產。身在香港,我們喜歡親近維港,欣賞其風光;身處海外,又會對其思念牽掛。

 

     所以,社會各界決心保護維港,實屬自然不過。近年來,市民對海港日益關心,也越來越注重保護天然環境,並且會齊心協力,以可持續發展原則來規劃本港的未來。

 

     香港正在不斷發展,這是不爭的事實。香港要是停滯不前,便會步入衰退,由盛轉衰,禍及全港市民。在極其有限的土地上,令本港得以持續發展,正正是我們要面對的1個重大考驗。

 

持續發展安居樂業

 

     我們必須令不斷增加的人口安居樂業、增設所需的基建設施,並確保市民享受健康、舒適和方便的生活環境。

 

     一直以來,我們主要藉填海取得額外土地,用以應付在社會、經濟和環境方面的需要。填海而來的土地,除了用作興建住宅樓宇和商業大廈外,也建造各項公共和康樂設施,為我們的生活增添姿彩。

 

     沿港島北岸望去,大家可以看見中環的立法會大樓和多個公園、灣仔的會議展覽中心,以及銅鑼灣的維多利亞公園。

 

     在海港的另一邊,可以看到尖沙咀的文化中心和毗鄰的博物館。這些設施,全都建於填海土地之上。再遠一點,香港國際機場和貨櫃港,香港經濟的命脈,同樣是座落在填海土地。

 

發展環保求取平衡

 

     當然,海港的面積實在有限,我們不能夠無休無止的填海。這些年來,我們也愈來愈深切明白,必須在城市發展和保護環境之間審慎求取平衡。

 

     一方面,我們按照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小心規劃,務求香港能夠不斷發展,成為更美好的安居之所。另一方面,我們致力保護和美化香港的自然環境和天然財產,而維港正是我們致力保護和美化的1個重點。

 

     我們也同意有需要還港於民 --- 讓市民和遊客可以盡情享受維港的迷人景致。在這方面,相信大家都有同感,現時港島區沿岸一帶,可供市民欣賞維港景色的地點不多,海濱設施亦非常有限。

 

政府銳意保護海港

 

     政府已仔細研究,如何能夠在保護海港與發展海港供市民大眾享用兩者之間,取得平衡。為此,我們已展開連串計劃,以顯示我們保護海港的決心。

 

     首先,我們完全取消了九龍角、尖沙咀、荃灣海灣和青洲的填海計劃;而其他餘下少量的填海計劃也已大幅修改,例如我們將中區填海計劃第3期的規模,由原來的32公頃縮小至18公頃。

 

     過去6個月,有關填海問題雖然發生連串事件,但我們保護海港的決心絲毫沒有改變。事實上,我們現時更清楚認識到維港的重要價值。終審法院也就《保護海港條例》作出了最具權威的詮釋。

 

填海須符終院規定

 

     此外,這次事件也再次肯定,維港地位獨特,是香港和香港人的天然瑰寶和特殊公有資產,因此,大家都會緊記,我們必須好好保護海港。

 

     基於上述原因,從現在起任何一項填海建議計劃均須符合「有凌駕性公眾需要」的規定,並證明再沒有合理的解決方法,方可進行填海。

 

     此外,我們了解,必須向公眾解釋我們的建議,而且聽取他們的意見。這方面的工作,由早期規劃階段開始,繼而在可行性研究的各個主要階段,以至作出最後決定時,都必須持續進行。

 

     展望未來,政府已公開承諾,除目前進行中的中區填海工程、擬進行的灣仔北發展及東南九龍發展之外,未來不會再在維港內填海。

 

中區工程改善維港

 

     中區填海工程及灣仔北發展計劃,是1980年代展開的1項綜合計劃的最後階段。

 

     該計劃的目的,除了提供道路設施以紓緩目前擠塞的交通外,還提供機會讓我們保護和改善維港,使市民得以享用,從而善用其優點,以及建設1個與香港作為亞洲國際都會的地位相稱的海濱。

 

     為此,美化海濱的整體目標,便是要令維港:

 

.第1:具代表性 --- 成為香港的獨特標記;

.第2:富吸引力 --- 透過精心規劃,以翠綠景致映襯藍天碧海,創造令人心曠神怡的景觀;

.第3:容易到達 --- 提供便捷交通,方便遊客前往觀光;以及

.第4:充滿活力 --- 提供各種設施,並舉辦多姿多采的文娛活動,以切合四方遊人的口味。

 

提供基建紓緩交通

 

     這餘下兩期填海工程竣工之後,也可提供建造地下基建所需的土地,配合我們對道路和鐵路日益殷切的需求。

 

     此外,中區填海工程完成後,可為我們提供下述設施:

 

.1條貫通會展中心和國際金融中心的新月形散步長廊,讓遊人盡覽維港的壯麗景色;

.遠離街道塵囂的園景和公園,並提供舉行露天表演和節日慶典的場所;

.消閒、旅遊和相關的零售設施;以及

.展覽船隻和小型遊船的停泊處。

 

     至於灣仔北的工程項目,鑑於終審法院的裁決,我們已於2004年3月�手進行綜合規劃及工程可行性研究。

 

灣北計劃將展諮詢

 

     我們計劃用數個月時間,就研究的範圍,以至與土地用途相關的廣泛概念諮詢公眾。所收集到的意見,將成為制定更詳細土地用途計劃的基礎。

 

     至於東南九龍,自1990年代起,政府已展開可行性研究,審議區內啟德機場舊址的最佳土地用途和發展密度。

 

     鑑於「凌駕公眾需要測試」的規定,我們已打算以「避免填海」的理念為本,再次檢討這幅珍貴用地的合適用途。

 

積極邀請社區參與

 

     在考慮剩餘的這兩項海港發展計劃時,我們致力在檢討的初期,以至在整個檢討的過程,積極邀請社區參與。而新成立的「共建維港委員會」在這方面擔當�重要的角色,以下我會更詳細介紹這個委員會。

 

     過去數個月,社會上不少人對進一步填海表示關注。我們感受到他們的真心誠意,亦感謝他們作出貢獻。我們已慎重考慮這些寶貴意見,同時盡量向公眾解釋我們的計劃,以消除誤解。

 

     我們正努力加強政府與市民之間的溝通,希望大家拋開成見,一同放眼向前,致力解決各方面關注的問題。

 

謀求共識共建維港

 

     我們也希望盡力與所有相關方面,包括個別人士和團體,就維港未來的發展達成共識,以求取一致的目標,攜手共建維港。

 

     為達致這個目標,共建維港委員會已經正式成立,我實在感到非常高興。委員會的主席和成員已獲委任,並將於數日之內,即5月6日舉行首次會議。

 

     更可喜的,是保護海港協會等關注團體已答允參與,透過委員會表達他們的意見。

 

     政府將會全力支持該委員會,我們也會仔細參詳其討論內容和建議。委員會的會議向公眾開放,在此,我呼籲各位積極投入,並請各位鼓勵其他相關人士一同參與。

 

海港再現醉人景致

 

     我期望委員會在檢討餘下兩個計劃時,能夠發揮其重要作用,並提出創新意念,以可持續發展的方式,進行不久後即可見成效的維港改善工程。

 

     在政府和市民共同努力下,我深信餘下的海港發展工程,定能使香港成為更優美宜人的城市,不論在這�居住或旅遊,皆同樣稱心愜意。

 

     有關工程也會使我們的海濱更勝從前,足令我們引以為傲,而且可以媲美悉尼的達令港、三藩市的漁人碼頭、倫敦的河堤區(the Embankment)等世界聞名勝境。我們的海港會再度展現香港獨具的醉人景致,成為本地人和遊客悠閒漫步,舒展身心的好去處。

 

(房屋及規劃地政局局長孫明揚,5月3日出席EnviroSeries 2004年國際會議 --- 「共創我們的海港區」時的致辭全文。)

 


返回頁頂
* *
可持續發展 *
*
*
* 列印
* 電郵本頁
*
*
*
相關連結
*
*
*
其他評論:
更多..
*
* 西九龍文娛藝術區 *
    香港品牌
*
*
*
主頁 | 財經 | 教育與就業 | 社區與健康 | 環境 | 治安
基建與物流 | 行政與公民事務
政府評論 | 新聞焦點 | 都會生活 | 兒童天地 | 攝影廊 | 短片集
大眾心聲 | 施政報告 | 財政預算案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重要聲明
Internet Explorer 5.0/ Netscape 6.0 或以上版本瀏覽可得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