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11月,教統局課程發展處都會主辦「知識薈萃」,今年已是第3年舉辦這項活動了。
過去兩年,我都有參與這個研討會,每次見到老師們濟濟一堂地分享過去一年的教學成果和經驗,都令我對教育改革的前景充滿希望。
教統局自2000年推出「學會學習-- 課程發展路向」至今,從理論到實踐,課堂�出現了熱烈的學習氣氛,老師們實在付出了不少努力。
在課程改革中,老師固然扮演極為重要的角色,但家長對子女的學習過程也有舉足輕重的影響。
相信各位家長對「專題研習」一定不會感到陌生,也許不少家長也曾動手與孩子一起做習作。
但究竟家長如何能在「專題研習」中真正幫助孩子學習,同時與孩子分享學習樂趣呢?
「專題研習」是課程改革4個關鍵項目之一,是一種以學生為主體、以培養多方能力為目的的學習模式。
首先是在老師的精心設計下,透過參觀與研習主題有關的機構或戶外考察,引起學生對問題的關注和認識,老師則從旁積極鼓勵和引導,讓學生選擇自己有興趣的研習題目,並在學生互相討論的基礎上,設計具體的研習計劃。
然後學生便展開學習之旅,包括搜集、檢視、比較和篩選資料,從過程中掌握處理資訊的能力。
接下來同學便進一步學習對研究主題進行總結和反思,最後選擇以不同的形式,例如口頭或書面報告、海報、模型、網頁,甚至角色扮演或文藝演出等,展示自己的學習經歷與研習成果。
「專題研習」的目的,是讓學生在參與中學會與人相處合作,學會自我學習,學會分析、思考和解難。「專題研習」不應只是從網頁和書籍抄襲資料,變成忽視資料評估和分析的剪貼製作;不應只是注重展示作品,變成忽視研習過程的櫥窗粉飾;更不應由家長代替學生完成研習,變成剝奪子女學習機會的分數競賽。
家長是學校教育的重要夥伴。家長應經常與學校保持密切溝通和合作,了解學校對「專題研習」的要求。
當子女進行「專題研習」時,家長可以在家中給予適當提示,但要避免過分介入,令子女養成依賴的心理。
「專題研習」不應只是「搬字過紙」的習作,它需要較長時間,要按部就班才能達到學習的目標。
家長宜在子女身邊多加鼓勵,提醒他們要適當分配時間,這樣才能使子女在「專題研習」的過程中真正掌握技巧和擴闊知識領域。
時代轉變,我們的孩子需要新的學習模式,家長亦須了解新的教育觀念,從旁給予鼓勵和支持。
「專題研習」是否可以達到預期的效果,令孩子學會學習和樂於學習,端賴教師的指引、家長的配合和學生本身的努力。
(以上為教育統籌局常任秘書長羅范椒芬12月17日在網頁上發表的「給家長的信 -- 淺談「專題研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