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a Javascript-enabled browser.
香港政府新聞網
*
*
網頁指南主頁
*
* 天氣
*
* 交通情況
*
* 類別:
*
**
財經
*
*
**
教育與就業
*
*
**
社區與健康
*
*
**
環境
*
*
**
治安
*
*
**
基建與物流
*
*
**
行政與公民事務
*
*
*  政府評論
*
* 新聞焦點
*
* 都會生活
*
* 兒童天地
*
* 攝影廊
*
* 短片集
*
* 大眾心聲
*
* 施政報告
*
* 財政預算案
*
* 即日新聞稿
* 新聞稿資料庫
*
* 關於我們
*
*
*
*司法機構
*
*立法會
*
*區議會
*
*網上廣播
*
*宣傳短片
*
*政府資訊中心
*
*公共服務電子化
*


* *
English繁體簡體純文字PDA
官員暢談熱門話題 
*
2003年11月26日
西九龍文娛藝術區提交建議書日期延長3個月
政務司司長曾蔭權
政務司司長曾蔭權

     議員們對「西九龍文娛藝術區」,的的確確是近日才忽然升溫。不久前,一些地產商要求政府把這個項目分割,用「分餅仔」的方式來興建。

 

     這馬上引來一些議員的和議,和發動「車輪式」提問。今天,更有議員進一步要求把項目擱置。

 

     在此之前,議員都沒有這樣的意見,而且樂於見到項目的展開,現在忽然「變臉」了。

 

     例如在今年7月4日的立法會規劃地政及工程事務委員會會議上,議員們就如何更好落實計劃,提供了不少寶貴意見。

 

     今天提出重新檢討計劃的動議的黃成智議員,當日且特意敦促政府,要以「堅定的決心推行」這項計劃,避免重蹈覆轍,不要突然將整項計劃擱置。

 

     剛才聽到黃成智議員對當時他全面支持的同一意見書所作出的強烈批評,甚至鼓吹何俊仁議員所提出擱置整個計劃的修訂動議,令我感覺丈八金剛,摸不著頭腦,我恐怕黃成智議員是患了嚴重的失憶症。

 

計劃的產生 

 

     「西九龍文娛藝術區」意念的產生,可以追溯到1996年。

 

     當時,前香港旅遊協會向訪問香港的旅客進行了一次十分廣泛的調查統計,有數以百萬計的旅客接受了意見調查。

 

     其中,約130萬旅客表示對文化藝術、娛樂及大型活動感興趣,而且認為香港應加強向旅客推廣文娛活動。

 

     協會1998年向立法會匯報提出,香港應增建新的文化演藝場地,香港的電影事業可以成一個旅遊賣點。

 

     同年,特首董建華在施政報告中提出,要把香港發展成為亞洲文化藝術中心,其中一個重點計劃,就是興建「西九龍文娛藝術區」。 

 

     我們接著又一改過去由政府包攬這一類建築項目的做法,在2001年面向全世界,舉行徵集設計概念的比賽,徵集到來自世界各地的161份設計。

 

     最後由一個主要由國際專家組成的10人評選委員會選出了冠軍作品,這就是目前大家都熟悉的設計,它的特色是一個流線型的大型天幕。

 

     我們並進行了幾個相關的調查研究,此外還有多個針對專項內容的調查。我們亦詳細考慮了文化委員會在2003年的「政策建議報告」。

 

     這些都是今次整個計劃所提出的設施的根據,而這三個報告書都是公開的刊物。


     這些研究訪問了業界人士、藝術團體、立法會議員、區議會議員、藝術活動主辦者、演藝場地申請人、訪港旅客和市民大眾,廣泛評估了市民和旅客對文化服務和設施的需求。

 

     在這樣的基礎上,我們才在今年9月向全世界的發展商發出了建議邀請書。

 

諮詢過程

 

     我還須指出,政府在這過程中不斷諮詢立法會和專業業人士的意見。

 

     政府一直都保持向立法會�報計劃的進度,以及下一步會怎麼做,並就此徵詢議員的意見,以便制訂附合整體社會利益的政策。

 

     1999年11月18日,政府告知立法會規劃地政及工程事務委員會,政府決定把西九龍填海區南端發展成為一個世界級的綜合性藝術文化及娛樂區,並取消部分已批出的馬路及基建工程合約。這得到委員會的認同。

 

     1999年12月13日,政府告知立法會民政事務委員會,政府決定把西九龍填海區南端發展成為一個世界級的綜合性藝術文化及娛樂區。這得到委員會的認同。

 

     2000年3月9日,政府向立法會規劃地政及工程事務委員會,擬將「西九龍文娛藝術區」計劃展開國際性的概念規劃比賽的詳情向委員會匯報。這亦取得委員會的支持。

 

     2002年5月8日,政府向規劃地政及工程事務委員會提交比賽冠軍霍氏及其他4個得獎作品的資料。

 

     有關作品自3月至10月先後在港九新界12個場地公開展覽以來,對冠軍作品的正面支持很多,負面批評並不多。

 

     比賽結果公佈後,民政事務局和康文署也就西九龍文娛藝術區的文化設施展開了一連串的諮詢。出席這些諮詢活動的文化藝術界人士,超過130人。

 

     2003年7月4日,政府再向立法會規劃地政及工程事務委員會簡介,「西九龍文娛藝術區」計劃將邀請有興趣的發展商提交建議書。

 

     提交立法會文件內容(文件中第六段)強調,這項計劃應以綜合方式籌劃及落實,以確保所有建築物、基建、內部運輸、人流、服務、以及設施等,都能互相協調及發揮高效率。

 

     文件中的第13段及第15段,亦顯示這個項目會作為單一項目整體發展。當時該委員會的整體反應是正面和支持的,議員提出了多方面的寶貴意見。

 

     我們仔細考慮這些意見後,已對邀請書作出適當修改。更有議員敦促政府不要突然擱置計劃,以免損害市民信心。

 

     委員會主席在總結時,亦促請政府要盡量利用有關工程推動經濟和製造就業機會。我們遵照議員的意見加緊行動,並在兩個月後向全球發出邀請書。

 

議員反對晴天霹靂

 

     現在議員的反對聲音,對我們好像是晴天霹靂。

 

     政府同時也重視本港專業團體對計劃的意見。

 

     2000年2月23日及29日,曾經向建築師學會、工程師學會、測量師學會、規劃師學會、園景師學會、香港大學、城市大學、環保組織及地產建設商會等,諮詢對概念規劃此賽的發展細則及安排的意見。

 

     2000年4月26日,政府向藝術發展局簡介「西九龍文娛藝術區」計劃展開國際性的概念規劃此賽,藝術發展局亦表示支持。

 

     及後在2001年1月22日,再次向藝術發展局簡報概念規劃此賽的最新進展。

 

     2000年8月7日及22日,政府向文化委員會簡介「西九龍文娛藝術區」計劃展開國際性的概念規劃此賽。

 

     2001年1月9日,政府再向文化委員會西九龍填海區發展工作小組,報告「西九龍文娛藝術區」國際性概念規劃此賽的最新進展,委員亦表示支持。

 

     建議邀請書發出之後,政府於2003年9月8日再向專業團體簡介邀請書的內容,向工程師學會、建築師學會、規劃師學會、園景師學會、測量師學會、建築師事務所商會徵求意見。

 

     其後,再舉行了3次的簡介會答問,包括10月22日與規劃師學會會員,11月4日與建築師學會代表,11月10日與測量師學會會員,及將會在12月12日與工程師學會會員舉行的簡介會答問。

 

     我們為什麼要進行這麼多的調查和諮詢呢? 因為我們知道這計劃的重要性,知道這個計劃的落成必需切合市民的期望。

 

文化藝術

 

     相信市民也感覺到,我們與先進國家比較,在整體的文化及藝術修養方面,還有一定的差距。

 

     香港現時的文化設施,可能說不上有任何一幢使大家感到自豪。

 

     我們的藝墟大多是擺賣手工藝品,並不是本地藝術家交流創意,孕育藝術發展的好地方。

 

     雖然我們的博物館有很高的使用率,卻不能凝聚人流,無法讓遊客感覺到這是他們每年必訪之地。

 

     市民在勤奮工作之餘,渴望改善生活質素,文娛藝術的調劑和滋養極為需要。

 

     市民不希望子女僅能享有商業娛樂,而希望他們也可以有世界級的文化藝術的選擇。

 

     政府推動「西九龍文娛藝術區」計劃,主要目的就是打破這局面,提升市民的生活質素。

 

     實際上,環視我們周邊的城市,在經濟急速發展的同時,也越來越重視文娛藝術建設。

 

     大家都知道,紐約、倫敦這些世界級的財務中心大都會,如果文化不是同樣發達和與時並進,今天不會享有超然的地位。

 

     香港作為一個現代化的大都會──亞洲的財務中心和國際都會,我們也要均衡的發展,必須有相應的文化藝術內涵,來支撐和提高香港的競爭力。

 

     更何況「西九龍文娛藝術區」也存在巨大的經濟效益。除了產業效益,就是能夠在短期內創造500個專業職位,和連續6年有5千個建築工人的職位。

 

     長遠來說,在營運和管理區內文化設施方面,估計應可創造超過1,000個職位。

 

新發展模式的產業效用

 

     可是正在這時候,香港面對嚴重的財政赤字問題。至少在未來5年之內,香港不可能有充足的公共資源興建這樣超過2百億元的龐大文化設施工程。

 

     我們都知道,政府的資源是有限的,外面卻是個資源充沛的世界。

 

     目前私人市場資金供過於求,估計有超過3萬億港元的資金正在尋找出路。加上企業界對市場的敏感性,辦事時更具創意和靈活性,在現階段引入商界參與公共建設正是天時地利。

 

     經過詳細的考慮,我們決定以新的模式來興建這個香港的新地標,由「民間主導」,改變過去由政府包辦大型公共文化建設項目的做法。

 

     不必動用公帑,讓私人財團參與,這不但調用私人資金,而且動用私營企業先進的專業技術和人才。

 

     我們的目標,不僅是一個文化和建築的地標,而且是一個可持續發展的文化和建築地標,這要求有完整、周詳和靈活的商業考慮和設計。

 

     政府過去也建設了不少文娛藝術設施,但由於缺少商業經營的頭腦,總有所不足。

 

     我們希望「西九龍文娛藝術區」有所突破,商界能運用他們的靈活性,與世界級的博物館及文娛設施的管理機構或人才,夥伴提供豐富文娛藝術節目,不只吸引藝術家和藝術愛好者,普羅市民也可以自由舒適地來到進裡消閑,帶來消費,也帶來都市活力。

 

     商人最懂得怎樣讓設施有商業效益,吸引人流。有人流的地標才是個活的地標。

 

     一個類似的成功例子,是中區通往半的電動扶手電梯。

 

     它本來只為了方便半山區居民,結果讓原來缺少商機的半山舊區活起來了,吸引了不少本地居民和外來遊客到訪,製造了不少服務業職位。

 

     這樣的產業效應,將來在「西九龍文娛藝術區」會更顯著。巴黎羅浮宮博物館成功地把藝術與消費、娛樂結合起來,是個很值得參考的例子。

 

     有人提出,為什麼政府不可以自己或利用一個中介發展組織賣出或抵押西九龍的部份土地換來建設資金。

 

     可是這麼一來,政府便要用納稅人的錢作財政包底。它的另一個不足之處,是政府就要用以過去的模式來建造這個文娛藝術區,自己設計、規劃,效果會類似目前香港文化中心和社區會堂。

 

     此外,文化活動和商業活動也不能融匯發展,因為政府沒法掌握商業經營的數據,不知道應該要提供那類型商店來配合文化設施,造成人流不能聚集。

 

    屆時,資金是用盡了,更可能賠多補貼,卻造不成文化地標的效果,更遑論創造產業效用。重視短期的賣地收益,只會犧牲以後幾十年的經濟利益。

 

     因此,「西九龍文娛藝術區」,必須要通盤的設計和配合。這樣的理想不是切割的各自發揮可以達到的,也不是政府包辦可以達到的。

 

     切割發展,或由政府包辦,決不會產生世界級、內容包羅萬有,具吸引力的地標。

 

單一項目發展

 

     把「西九龍文娛藝術區」作為單一項目發展的做法,招來一些人士的批評,說這樣大型的單一項目,只會有一兩個財團有能力競爭。

 

     甚至有人說,不管評選結果怎樣,都會把偏幫大財團的帽子繼續扣在政府的頭上。

 

     我想指出,政府在商業活動方面,最重視的是一個公平競爭的環境,這是香港能夠成為國際金融中心的最重要保證。

 

     我們要求公平,也希望有競爭,但政府的工程最終只能有一個中標者,它可能是一個單一財團,也可能是多個財團組成的聯合財團。

 

     兩星期前,我已在這裡解釋過分割發展「西九龍文娛藝術區」的弊端。我還要說一說的是,我們並沒有排除中小型發展商的參與。

 

     我們要求建議者15年內曾承辦過一個建造費用不低於30億元的項目,這正是參考過去香港同類型工程而作出的要求,目的是保障公眾的利益。

 

     我們容許建築商組成聯合財團參與競爭。我們要求其中的財團負上共同和各自的責任,是為了確保計劃不會因為某一參與者退出而告吹,但這個要求也不是硬性的。

 

     目前,已有12個財團表示有興趣,其中3家來自海外,說明只有一兩個財團有能力競爭之說是沒有根據的。

 

     不同財團為了自己的利益努力競爭,是資本主義社會的必然現象,香港也不例外。

 

     但要政府不顧工程的性質,為財團利益做事,或甚至乎參與「擺平」他們之間的利益之爭,特區政府一概不會做。

 

     我們不能因為這些壓力而違背市民的利益,及違反自由公平競爭的原則。

 

     但是,政府必須讓公眾感到和看到競爭是公平的。

 

     我們已向全世界邀請發展建議書,日後的評選會由高級公務員進行,並將邀請廉政公署參與,問責官員不會參與其事。

 

     成功中選者的計劃,問責官員會提交立法會諮詢意見,然後才交給行政會議拍板。其他提交建議者的資料,也會在不違反商業秘密的原則下,提供議員參考。

 

     我們知道不少人擔心,中選的財團會為了自己的商業利益更改當初呈交的設計圖則,將文娛藝術區變為商業住宅區。

 

     我們在這方面會有足夠的監察和規管,建設的總建築面積、地積比例、甚至樓宇高度,都會詳細列明於土地契約和法定規劃圖則內,受到城規會的監管。

    

     也有人擔心,建築商缺乏足夠的文化藝術營運知識和人才,外行人建造內行人的設施。

 

     我強調,我們早就規定,提交建議書者,必須有高水平和足夠經驗的文娛藝術營運商作為伙伴,也必須提交文娛藝術設施的推廣計劃。

 

     我們關注的,不僅是地標的硬件建設,也非常重視地標內將容納的內容和管理軟件,因為這樣才能夠使地標有生命、有效益、能持續發展。

 

     我們理想中的管理模式,是由營運商、文化界、公眾和政府共同組成管理機構,以確保地標的營運在文娛藝術和商業利益之間保持平衡。

 

     我們並要求中選的營運商提交「履約保證金」,以便一旦營運商經營不善,政府可以動用保證金繼續營運,避免納稅人作額外的承擔。

 

仍待處理的問題

 

     當然,有很多東西還有待充實,需要各界人士的參與。

 

     這牽涉很廣泛的領域,例如整體文化政策的配合、設施管理的政策、展覽和演出的策略、文化藝術人才的培訓、文化藝術的市場推廣策略等,最具體的是怎樣使硬件內文娛藝術項目更豐富、有創意、有吸引力。

 

     政府願意在這方面多聽公眾的意見,尤其是文化藝術界的意見。這些問題都很有彈性,而且現在是沒有定案。

 

     「西九龍文娛藝術區」既然有重要的商業考慮,我們只有充分聽取到公眾的意見,內容設計才能更切合市場需要,更有商業把握。

 

     香港文化界可能覺得過去民間主導不足。這個項目的興建,是一個很好的契機,它雖然不能解決所有問題,但相信有助刻劃出文化藝術發展政策的藍圖,使相關的政策配套,更快上馬,更快落實。

 

     我們已同文化界就此有過不少接觸和討論,今後還會不斷對話和溝通。

 

     我們接觸過的文化界人士,都原則上支持香港這個文化藝術的建設,我們以後會繼續聽取他們的寶貴意見。

 

反對擱置

 

     世界上有突破性的地標式建築,建設之初經常引發公眾爭議。

 

     巴黎的艾菲爾鐵塔,貝聿銘在羅浮宮前設計的玻璃金字塔,和近年於西班牙畢爾包興建的古根漢博物館,是最為人熟知的例子。

 

     在香港這個多元化的社會,大家發表不同意見是正常的。

 

     「西九龍文娛藝術區」引起爭論,可能也是好事,因為這可以讓公眾更關心和了解這項工程。

 

     但重要的是,我們不能動輒因為有人發出不同的聲音,就把本來有共識的事情擱置,把所有調查、研究和諮詢工作推倒重來。

 

     這樣的態度是將問題簡單化,使對香港有經濟效益及有創意的建設工程停滯不前。

 

     使處於失業困境的建築工人,不能更早獲得5千多個就業機會,使相關的專業人士的就業機會同樣落空。

 

     過去兩星期,我曾與多個文化藝術界組織會面,感受到他們對文化藝術的熱誠,和對這個項目可能帶來香港文化藝術突破的渴望。

 

     政府也曾就議員的質詢反覆審視。

 

     政府過去7年為「西九龍文娛藝術區」做過不少研究,得到大量數據,而且每次都公開向公眾及議會交代。

 

     研究和數據都顯示,興建「西九龍文娛藝術區」是有意義的,是有客觀理據支持的。

 

     政府清楚知道,我們推動這項建設的最終目的,是要造福市民,及帶來經濟效益。

 

     這不單需要地標的建築及設計嚴謹,它所提供的文化藝術節目也必需要有特色、有活力及吸引力。

 

     我們認為,更積極的做法,是就各界對計劃的主要具體細節,包括對評審標準、設施的內容範疇及營運監管模式等方面的意見,繼續共同商討。

 

     雖然要求對藝術有絕對的標準是不可能,但政府決不會貿然以自己的一套加諸於我們的藝術家及市民身上。

 

     西九龍文娛藝術區的建設,屬於整個香港。政府務必與各界作深入的探討。

 

     為此,我們樂意將提交邀請建議書日期由明年3月19日延長3個月至6月19日,以求進一步完善「西九龍文娛藝術區」計劃。

 

     實際上,讓計劃建議者多一點時間準備建議書內容,對日後的評選也有好處。

 

     (以上節錄自政務司司長曾蔭權在11月26日立法會會議席上就《西九龍文娛藝術區》動議發言全文)

 


返回頁頂
* *
西九龍文娛藝術區 *
*
*
* 列印
* 電郵本頁
*
*
*
相關連結
*
*
*
其他評論:
更多..
*
*
    香港品牌
*
*
*
主頁 | 財經 | 教育與就業 | 社區與健康 | 環境 | 治安
基建與物流 | 行政與公民事務
政府評論 | 新聞焦點 | 都會生活 | 兒童天地 | 攝影廊 | 短片集
大眾心聲 | 施政報告 | 財政預算案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重要聲明
Internet Explorer 5.0/ Netscape 6.0 或以上版本瀏覽可得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