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跨部門紅潮工作小組表示,過去數天在本港水域發現4宗紅潮,分別在大嶼山以南水域、大浪灣及破邊洲、石澳和龜背灣泳灘。
首宗報告在6月11日,環境保護署人員在大嶼山以南水域發現紅潮,政府飛行服務隊及1名市民在6月16日在大浪灣及破邊洲發現紅潮。兩宗紅潮均在翌日消退。
康樂文化事務署人員在6月16日及今早,分別在石澳及龜背灣泳灘發現紅潮,並在上述泳灘懸掛紅旗。石澳泳灘的紅潮在翌日消退。
紅潮工作小組表示,大嶼山以南水域的紅潮由聚生角毛藻組成,較少在香港水域引致紅潮,不含毒素。
其他發現的紅潮由紅海束毛藻組成,也較少在香港水域引致紅潮。
雖然在外地曾有報告指出,該藻類曾令接觸者的皮膚感到痕癢和灼熱,但香港則從未有此情況出現的紀錄。
紅潮的出現為自然現象,漁農自然護理署實施的浮游植物監測計劃,將繼續主動監測紅潮出現的情況,以減低對本地海魚養殖業及市民可能造成的影響。
返回頁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