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劉怡翔
我在這個星期初跟隨財政司司長訪問北京,與內地相關的財金官員見面,看看十九大後國家在金融政策方面的最新情況,亦就着大家的金融合作和發展,作交流和溝通。這是我第一次以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的身分訪京,讓我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北京當局對於繼續推行金融改革和對外開放的決心和遠見。
事實上,我這次出訪北京之前,國務院新聞辦就在因應中美元首會晤而舉行的吹風會上,提及多項內地金融業市場准入的改革措施,涵蓋證券、銀行及保險業等,而我們這次拜會各相關部委期間,也深深感受到他們在推進資本市場開放方面的積極態度。我相信,香港作為全球最大、金融產品最齊全的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可以繼續幫助內地資本市場在風險可控的情況下開放,推動人民幣國際化。
一直以來,香港在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這可以從國家近年推出RQFII(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計劃、滬港通、基金互認、深港通,以至債券通等互聯互通的安排可見一斑。最令人欣慰的是,我們看到這些措施越來越受內地和國際投資者歡迎。好像已推出三年的滬港通和即將邁進一周年的深港通,港交所的數據顯示成交一直穩步增長,港股通日均成交額在港股市場的佔比由2015年的2.4%,增至2016年的4%,而今年首十個月,更差不多翻倍至7.2%。截至今年10月31日,港股通買入和賣出的累計成交達33,270億港元,內地投資者利用港股通投資港股的持股金額亦達8,088億港元。
同時,滬港通和深港通讓國際投資者能夠通過香港投資內地市場。截至今年10月31日,滬股通和深股通累計買入和賣出的成交達40,550億人民幣,香港和海外投資者合計持有滬市股票3,103億人民幣,深市股票1,814億人民幣。
當然,本港離岸人民幣業務的發展歷程中,RQFII計劃也是重要的一環。國務院今年7月宣布進一步提高香港的RQFII投資額度,由2,700億元人民幣增至5,000億元人民幣,屬全球最高。而截至今年10月底,香港的RQFII獲批額度已達到2,951億元人民幣,可見短短四個多月已上升超過250億元人民幣,總獲批額度而言,亦遠超過新加坡的692億元人民幣和英國的390億元人民幣。
展望未來,我認為香港作為內地和國際金融市場的橋樑角色只會越來越重要。除內地已充分表明繼續推動金融改革和對外開放的決心,國際投資者近年對內地經濟發展的前景和金融市場的穩健都投了信心一票。值得一提的是,MSCI明晟公司會從2018年6月開始將中國 A股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和MSCI ACWI 全球指數。我認為,這不但肯定了中國內地與香港互聯互通機制的發展,更會促使更多投資者善用香港的投資平台進入內地市場。
所以,我們將會積極配合國家逐步開放資本市場的需要和國際社會對內地市場的興趣,繼續深化與內地金融市場的互聯互通。我期望交易所買賣基金互聯互通可以盡快落實,亦希望見到更多不同的金融交易產品,因為這會為香港金融業的發展帶來更多機遇的同時,也為國家進一步發展作出貢獻。
(以上是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劉怡翔11月26日在網誌發表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