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長官林鄭月娥
各位親愛的香港市民:
十天前我發表了我任內的首份《施政報告》,題為「一起同行 擁抱希望 分享快樂」,得到社會廣泛認同和各界歡迎,我和我的問責團隊都感到非常欣慰。在未來的日子裏,我們會秉持「志不求易、事不避難」的施政風格,並以謙卑的態度繼續聆聽大家的意見,逐一落實《施政報告》和《施政綱領》內200多項的具體措施,竭力發展香港經濟,改善市民生活。
《施政報告》發表後,社會和輿論聚焦討論我提出的房屋政策和各項措施。由於房屋是在今天供應不足、樓價持續上升下市民最希望政府能夠解決的問題,備受高度關注是可以理解的。我和我的同事會採取大膽創新、小心求證、與民共議的態度,跟進房屋這極為棘手的議題。但如果你問我對《施政報告》中感受最深的部分,我會說是一系列我形容為「以人為本、無微不至」的措施。我想藉此家書和大家分享其中一些措施的背後理念,不少都是和我曾經擔任過三年多社會福利署署長有關的。
在我當社署署長期間,有一類服務使用者最觸動我心,他們就是有特殊需要的兒童和他們的家長。當時我自己有兩個分別是六歲和九歲的兒子,他們健康活潑,但偶有不適,我都會十分擔心;晚上孩子發高燒,我和丈夫都會整夜陪伴他們。因此,我可以想像有殘疾孩子父母的擔憂和勞累。對他們自發組成關注團體,為自己的孩子爭取更好的服務,我心存敬佩,視他們為改善服務的夥伴,而非壓力組織。但礙於公共資源有限,多年來政府都未能大幅改善特殊幼兒服務,包括特殊幼兒中心、早期教育及訓練中心和一般幼稚園暨幼兒中心內的兼收名額,令一些兩到四歲,已經被評估為有特殊需要的幼兒需長時間輪候服務,從而錯過了「及早介入」的學前康復機會。
兩年多前,我以上屆政府政務司司長身分,經考察一些服務機構在家族基金贊助下試行的新服務模式後,統籌教育局、勞工及福利局和食物及衞生局推出由獎券基金資助的「到校學前康復服務試驗計劃」,安排跨專業團隊到幼稚園為有特殊需要的幼兒提供學前康復服務,團隊包括職業治療師、物理治療師、言語治療師、心理學家、社工及幼兒工作員。計劃為當時輪候冊上的6,000多名幼兒提供2,900個名額,大大縮短了他們的輪候時間。試驗計劃有顯著成效,我之後收到一些家長的來信,與我分享他們看着自己的孩子,由不懂說話、不肯說話,變為和他們一同說故事的那份喜悅。我當時就決心要大量增加服務名額,讓更多幼兒能盡快獲得學前康復服務,並在作為政務司司長任內已為恆常化這服務爭取了每年4億6千萬元的經常撥款,由2018/19學年開始就可以提供7,000個常設名額。
在我首份《施政報告》中,我進一步承諾把學前康復服務的輪候時間減至「零」,換句話說,政府會在有需要時提供較7,000個更多的名額,投入較4億6千萬元經常開支更多的資源,務求讓有特殊需要的幼兒能透過適切、適時服務,提升他們的生活和學習能力。
隨着這些有特殊需要的孩子長大,家長的擔心就轉移到他們的社交生活和就業能力。我在出任社署署長期間,就推出了為支援傷殘人士就業的「創業展才能」社會企業計劃,讓非政府機構透過政府撥款成立各類型的社企,例如餐廳、蔬菜工場、洗車店等,為傷殘人士提供就業機會。我在《施政報告》中提出社署會在明年將一個特別為支援較高能力自閉青少年提升社交和就業技能的先導計劃常規化,並為服務自閉症人士的資助康復服務單位和前線員工提供專業培訓。
當殘疾人士的父母年老時,另一個困擾他們的問題又會出現。部分家長擔憂當他們離世後,即使他們留下遺產,有特殊需要的子女,特別是智障子女,都難以自我照顧。這些家長在尋找可以信賴又有能力為他們管理財產的親友時往往遇到困難,而要成立私人信託又收費高昂,難以負擔。我在《施政報告》中宣布政府會牽頭成立「特殊需要信託」,由社署署長擔任受託人,提供既可信賴、又可負擔的信託服務,在家長離世後處理他們遺下的財產,並按照他們的意願定期向他們子女的照顧者或機構發放款項,以確保他們的財產用於繼續照顧他們子女的長遠生活需要。
各位市民,我曾經說過三個多月的行政長官工作,讓我深深體會到使命的光榮和責任的重大;但更大地每天推動我力求創新、迎難而上的力量,是那份透過為市民「排憂解困」而獲得的工作滿足感。《施政報告》中不少的措施,背後都有這份信念,我會在日後以不同方式和大家介紹。
就讓我們一起同行,擁抱希望,分享快樂!
(以上是行政長官林鄭月娥10月21日在香港電台發表《香港家書》的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