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劉怡翔
我最近完成了上任以來的第一次外訪,就是與數碼港和金管局率領的金融科技考察團到倫敦,推廣香港作為企業發展金融科技業務的不二之選,並擴大香港與倫敦兩地的合作網絡,為業界開拓更多商機。
要令金融科技在香港蓬勃發展,政府、監管機構和業界的參與缺一不可。這次考察團成員超過70位,來自政府、銀行界、投資者、專業團體和金融科技初創企業,少不了的當然包括數碼港和金管局的代表,實在見到各方夥伴都各盡其職,努力促進合作,協力推廣香港作為金融科技樞紐的角色。
除了考察團的組成,行程內容亦可顯現各方積極推動金融科技創新協作的成果。在為兩地金融科技業界而設的歡迎晚宴上,有本港儲值支付工具供應商與一英國公司簽署協議,合作在英國推出電子錢包。此外,另一間數碼港金融科技初創企業亦與另一間英國公司合作推出專為培育金融科技專業人才的認證計劃。兩份協議充分體現本港金融科技界的表表者可以讓技術「走出去」和「引進來」。
我此行亦與行政長官和英國財政大臣一同見證特區政府與英國政府簽署「金融科技橋樑」協議。協議涵蓋範圍非常全面,由政府與政府之間分享支援業界發展的政策措施;監管機構與監管機構之間分享信息和轉介有意進入對方市場的企業;以至業界與業界之間協助金融科技公司利用彼此設施,可以說是全方位促進市場的發展。
事實上,本港金管局和證監會已分別在去年12月和今年5月跟英國金融行為監管局(FCA)訂立協議,促使兩方監管機構合作推動金融創新。保險業監管局亦不甘後人,於9月中宣布與FCA簽訂相關合作協議,加強在監管機構層面的協作。所以,香港---英國「金融科技橋樑」協議進一步把兩地政府和業界都聯繫起來,我有信心能帶來1+1+1大於3的效果。
此行我當然有機會與倫敦當地不少金融科技初創企業的代表見面,了解這些公司發展的技術,以及在市場應用的情況。我對其中一間公司(Qudini)印象特別深刻,因爲它的始創人是一個只是20出頭的年輕女孩,公司開發了一個數碼排隊的應用程式,顧客無需親身排隊,應用程式會讓顧客清楚知道再過多久就會獲得服務,令他們更靈活調配時間。這個程式看似很簡單,但就把放棄等候而離開店舖的顧客減少超過60%,效果不可以説是不顯著。
當我和那位年輕的行政總裁傾談時,知道她在大學主修的原來是藝術史,當時有點兒驚訝,因為她的學習與科技發展可謂風馬牛不相及,敢想她是從平日作為顧客在銀行或零售店舖排隊的體驗,引發思考,發現機會,進而付諸行動,在大學畢業後創立公司,不單為客人留住顧客,亦為顧客帶來方便,一舉兩得。
此行我發覺當地不少年輕人勇於在不同領域作新嘗試,不會受固有框框所束縛,實在值得欣賞。有人或許會說,在香港創業的機會成本實在太大,而就業機會良好,所以大家寧可在傳統行業「搵一份好工」,但觀乎現今金融科技發展迅速,可降低開發成本的雲端運算和雲端儲存越趨成熟,催生了更多電子商貿或共享經濟,很多現有或新服務已不需要倚賴大企業或實體公司才可推出。當金融科技應用層面越來越廣、市民的接受程度越來越大,相信小本初創者會有更大的發展空間。
所以,我期望見到更多富冒險精神的香港年輕人可以有更開放的態度去作不同嘗試,勇於打破常規,找新的出路;而政府、商界,以至民間機構所要做的,就是如何鼓勵企業家精神,營造有利環境支援初創企業家,為他們提供指導和融資渠道,就好像數碼港的培育計劃、政府推出的創科創投基金等,令這些企業可以茁壯成長。
(以上是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劉怡翔10月1日在網誌發表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