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ne
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
過去一個星期我拜訪了兩個工會團體和一個商會,又與勞工顧問委員會各成員會面,新知舊雨,在多項勞資關心的議題有良好和坦誠的初步交流。
由於近十多年我在社會福利事務上的硏究和參與較多,好些人會以為我對勞工範疇的人和事會較為陌生。其實,我早年亦曾協助個別工會組織做過不少有關勞工權益的政策研究,亦曾任教不同組識所舉辦有關社會研究與社會福利政策的課程,最近拜訪的工會朋友都說他們有不少成員曾經上過我的課,部分更是相識數十載,令大家倍感親切。
當然,以往我是從倡議或者學術角度發聲,今天作為制定政策的官員,便必須更全面地考慮問題,和盡量平衡不同持份者的關注或需要。雖然如此,正如我向工會或商會代表都不諱言,在勞工權益的議題上,政府向來都不免會略向基層勞工方面傾斜,但同時必須確保香港繼續提供友善的營商環境,維持整體的經濟競爭力,及眾多中、小、微企的生存空間。我相信和諧的勞資關係,勞資雙方互諒互讓,才是共贏之道。
無可否認,在一些較具爭議的勞資議題上,政府不能單單扮演球證的角色,亦要作為協調者,甚或代表社會整體「落場踢埋一份」,這正是我們處理取消強積金對沖這歷史問題時所採取的方針。
另一方面,在爭取改善和保障僱員權益的過程中,社會整體亦要考慮是否願意付出代價。情況就像引入法定最低工資,這不單是僱主與僱員之間的關係,大家都要分擔成本上漲帶來的價格調整,但整體大家是會接受的。亦如在改善職業安全健康的範疇上,社會成本的付出是必然的,因為生命與健康比任何考慮因素都重要,否則個人、家庭與社會便要付出更大的代價。
(以上是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7月23日在網誌發表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