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此,跳至主要內容。
字型大小
預設字體大小 較大的字體 最大的字體 訂閱RSS 進階搜尋 網頁指南 流動/無障礙瀏覽 English 繁體 简体

人文交流 潤物無聲

2017年04月23日

none

政務司司長張建宗

我在本月中主持了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20周年巡迴展覽啟動儀式。這是巡迴展覽的第一站,之後會移師港九新界五處地點,讓各區市民一起回顧、欣賞香港過往成就,與大家一同分享回歸20周年的喜悅,攜手向前邁進。

 

特區政府的北京辦事處亦會在6月26日至7月16日在國家博物館舉辦以「同心 一起」為主題的大型展覽,展示過去20年國家及香港如何同心協力,攜手一起發展。我在過去數天(4月19日至21日)參與行政長官率領的考察團,前赴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於廣州、佛山、肇慶、江門、中山和珠海作三日考察,了解這些城市在基礎建設、城市規劃和創新科技等方面的最新發展,並與各市領導會面。這次考察是充實和有啟發性的旅程,我獲益良多,感受很深。

 

回歸以來,內地和香港關係越見密切。內地是香港最大、最重要的經貿合作夥伴,而香港亦成為內地企業「走出去」發展海外市場和把外資「引進來」中國市場的示範窗口。自2003年簽訂《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個人遊、粵港聯席會議、「十三五」規劃、「一帶一路」倡議、滬港通、深港通、以至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規劃,國家不斷推出惠港利民措施,大大推動香港的經濟和社會發展。近二十年來,兩地貿易增長迅速,香港與內地的貨物貿易額自1997至2016年由11,161億港元增加至38,603億港元,增長約2.5倍;而服務貿易額由1997年的2,313億港元增加至2015年的5,324億港元,增長約1.3倍。

 

除了政治經濟以外,內地與香港在社會和民生事務上亦息息相關。現時在廣東省長期居住、工作及升學等的香港人已超過52萬人。大家可能未必知道,兩地人文交往亦越來越頻密,當中不少有趣變化可能未為人所知。以跨境婚姻為例,過去20年,「過埠新娘」(即新娘為內地人而新郎為香港人)由超過九成的比例慢慢下降,至2016年,約有三分之一是「過埠新郎」(即香港新娘嫁予內地新郎)。除此以外,內地和香港的交流已從經貿和金融擴展至教育、文化、藝術、社會福利等範疇。

 

在教育方面,現時在內地大學和研究院修讀課程的香港學生約15,500人。我們在2012/13學年更開展內地部分高等院校免試招收香港學生計劃,為香港學生開拓升學和未來發展的機會。在2016/17學年,循此計劃獲內地高校錄取人數接近1,400人。為資助有經濟需要的香港學生到內地修讀學士學位課程,我們在2014年推出內地大學升學資助計劃。由本學年起,計劃已擴展至155所指定內地院校。

 

此外,我們在2015/16學年推出為期三年的促進香港與內地姊妹學校交流試辦計劃,為香港姊妹學校提供定額津貼及專業支援,以優化既有安排。自計劃推出至2017年2月,新增的姊妹學校約有230 所,現時姊妹學校總數約為550所。

 

在青年發展方面,2015年《施政報告》建議學生在中小學階段最少各獲一次資助到內地交流機會。在過去三個學年,參與內地交流計劃的學生超過17萬人次。我們亦於2014年4月推出青年內地實習和交流資助計劃,促進香港青年人對內地就業市場及發展機會的認識。在2012年至2017年的五個年頭,受惠人數由7,900個增加至19,200個。

 

在文化藝術方面,自2012年7月至2017年3月,我們在香港舉辦超過300場文化節目,包括戲曲、舞蹈及音樂等,以及超過十項大型展覽,內容涵蓋歷史、文化、藝術及科學,以加強與內地文化藝術機構的交流與合作,促進香港觀眾對中國文化的認識。我們亦資助本地藝術團體及藝術家前往內地交流。自2012年7月至今,民政事務局轄下的藝術發展基金為此資助大約60個本地藝團及藝術家,香港藝術發展局則資助70多個項目。

 

至於安老方面,我們在2013年10月推出廣東計劃,向選擇移居廣東的合資格香港長者每月發放高齡津貼。截至2016年12月底,廣東計劃有約15,000名受惠人。特區政府將於2018年推出福建計劃,每月向選擇移居福建的合資格香港長者同樣發放高齡津貼。

 

回歸以來,內地不再只是香港人經商、旅遊或升學的地方。在內地工作、讀書、深造、實習、交流、創業、安居,已成為香港人生活的一部分。我們會繼續創造有利的環境,投入資源,推出各種各樣的措施,推動人文交流,回應社會發展的需求。

 

(以上是政務司司長張建宗4月23日在網誌發表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