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此,跳至主要內容。
字型大小
預設字體大小 較大的字體 最大的字體 訂閱RSS 進階搜尋 網頁指南 流動/無障礙瀏覽 English 繁體 简体

金融合作助粵港澳大灣區發展

2017年04月02日

none

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陳家強

自從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新一份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推動內地與港澳深化合作,並要研究制訂「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後,坊間的討論越見熾熱,我在剛出版的《紫荊》雜誌,亦分享了我認為金融合作毫無疑問會是當中關鍵的一環。

 

「粵港澳大灣區」包括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以及廣東省的九個城市,是目前國家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2015年,大灣區的國民生產總值約1.3萬億美元,經濟增速高於全國平均增速;同時,灣區內的內地城市2015年的利用外資額約為256億美元,佔全國利用外資總額的五分之一,是國家對外貿易的重要門戶。這大概可以說明大灣區對國家經濟發展,既重要亦具戰略意義。

 

談到灣區經濟,大家或許記得或聽過,科技大學首任校長吳家瑋20多年前已經提出「港深灣區」這個概念,想當年我亦在科大任教,理解到概念以三藩市灣區作比擬,是以香港、深圳、南沙、珠海共同組成的一個大都會。或許有人會問,那些年不是已經有很多香港的企業將生產線北移,以香港資金、內地勞動人口這種「前店後廠」的方式合作經營?當時吳校長認為這種模式已經過時,港深應該加強優勢互補,因為香港有多所大學從事科研,有精英人才和國際資金,但缺少高科技的文化;深圳的創新科技開始迅速發展,卻缺少國際網絡和世界級大學,所以兩者互補正正可以帶動整個區域的發展,足以與三藩市灣區相媲美。科大因此亦在南沙設立運作和發展基地,率先實踐「港深灣區」這個概念。

 

三藩市灣區覆蓋三藩市、聖荷西、奧克蘭等城市,以及集中國際知名科技公司的矽谷,是一個具高創新能力的區域。區內有知名的史丹福大學,擁有領先的科研傳統;同時亦因集結了頂尖的初創及科技公司、創投基金,加上穩健的製造業基礎,使灣區逐漸發展出科技產業,為經濟注入嶄新的動力。

 

「粵港澳大灣區」的生態系統亦相類似。以香港而言,我們擁有一流的世界知名大學,匯聚人才和專才。作為重要的國際金融、航運和貿易中心,香港能提供各項配套,助灣區內企業「走出去」,接觸國際市場;澳門是國際旅遊休閒中心,亦是國家與葡語系地區商貿合作的主要平台;深圳在科研及產業創新方面發展速度驕人,是5,500多間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包括騰訊、華為等)的所在地,可成為灣區內的科研基地,而廣東省的產業體系比較完備,製造業基礎雄厚,可成為大灣區的製造業中心。所以只要充分發揮大灣區的發展潛力,並透過優勢互補,「粵港澳大灣區」以整個國家為腹地,可進一步發展為內地經濟發展的引擎。

 

香港金融服務業的優勢明顯,我們作為具領導地位的國際金融中心,資本市場的實力毋容置疑,在私募基金市場方面的發展亦是亞洲區內的翹楚。展望將來,香港的金融服務業可在哪些方面推進大灣區的發展?

 

第一,香港擁有與世界市場緊密互動的豐富經驗及成熟的金融基建,監管制度和標準亦與西方類同,並獲得國際認可。區內計劃「走出去」的企業可先以香港作為立足點,在與西方監管接軌的情況下輸出服務,金融科技的發展就是一例。

 

除了完備的金融基建,香港的資本市場穩健成熟,可以為企業提供全面的投融資選擇,並可吸引環球投資者。香港可在傳統的首次公開招股或債券市場以外,積極發展和研究開發多元化的金融平台和產品,好像非上市企業股權交易平台,或是在香港市場比較掌握大灣區創新企業的資訊或業務的情況下,設立針對這些企業特點的第三板等。

 

要達致這些方向,首先,我認為要強化大灣區金融服務的互聯互通,開發更多的融資管道和跨境金融服務去配合區內企業的發展,而兩地政府和監管機構可制訂更多的優惠政策,進一步促進大灣區內的金融服務合作。

 

政策上的配合以外,這個地區若要徹底互聯互通,便要把各種有形或無形的障礙清除。一個例子就是正發展迅速的電子支付系統,長遠而言若可建立一個廣泛應用的區域性平台,便能降低香港與大灣區進行實體及電子商貿的交易成本。我們需要的是一個像香港投資推廣署的機構,為區內企業尋找或配對合作夥伴,幫助企業解決營商難題。所以藉大灣區規劃這個契機,可進一步提升三地的合作,解決「大門開、小門不開」這個問題,建設大灣區流通經濟圈。

 

香港擁有頂尖的研究型大學、完善的科研設備、開放的經濟環境,是吸引大灣區和海外初創公司進駐的條件。我們在金融方面的優勢,亦可助它們大大降低融資成本,而廣東成熟的生產技術,就可為這些企業以低廉成本製作原型,並具成本效益地生產。到產品出台以後,香港更可以作為企業建立品牌或國際推廣的據地,可見香港除了協助內地企業「走出去」,亦可吸引海外公司借助香港走進內地。所以要成功推動發展「粵港澳大灣區」,我們就要摒棄單打獨鬥的心態。

 

(以上是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陳家強4月2日在網誌發表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