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s here to Skip to the main content

香港政府新聞網 ENG | | | | |

推新措施應對人口老化挑戰

2017年01月23日

none

署理勞工及福利局局長蕭偉強

主席:
 
行政長官剛在上星期三(1月18日)發表了2017年《施政報告》。我們亦隨後向各位議員發出資料文件,詳細闡述了勞工及福利局(勞福局)和勞工處於2017年在《施政報告》及《施政綱領》中,有關勞工及人力範疇的新措施和持續推行的主要措施。今天,我會就幾個重點作出扼要介紹。
 
勞福局/勞工處在未來一年會在提供就業支援及保障僱員福利等方面推出新措施;及加強現有措施,以積極回應人口老化和勞動力下降對人力資源帶來的挑戰。與此同時,我們會繼續促進就業、提供職業培訓、保障僱員權益及福利,以及保障職業安全及健康等多方面的工作。
 
新措施
 
鼓勵持續進修、自我增值
 
政府會向持續進修基金再注資15億元,以鼓勵市民持續進修。
 
加強對少數族裔求職人士的就業支援
 
因應少數族裔人士的就業需要,勞工處一直積極為他們提供專項服務。為進一步加強對少數族裔人士(特別是南亞裔人士)的就業支援,勞工處將於今年以試點形式聘用通曉少數族裔語言的員工,在選定的就業中心為少數族裔求職人士提供就業服務。
 
熟悉少數族裔語言及文化的員工既可協助就業中心向少數族裔求職人士提供就業服務,亦可幫助勞工處主動接觸少數族裔社群,鼓勵有就業需要的少數族裔人士使用處方的服務。
 
跟進標準工時委員會(標時委員會)的報告以訂定工時政策方向
 
標時委員會自成立以來已完成多項工作,包括深入的工時統計調查及兩輪廣泛的公眾諮詢,以及檢視了相關資料,包括勞工界向行政長官提交的《標準工時立法諮詢報告》。標時委員會將於本月內向政府提交報告,提出工時政策方向的建議。政府在收到報告後,會小心考慮標時委員會及社會各界的意見,作出通盤考慮,並會致力在本屆政府的任期內訂定適合香港社會和經濟情況的工時政策方向。
 
保持香港作為一個吸引外籍家庭傭工(外傭)工作的地方
 
現時有超過35萬名外傭協助28萬多個家庭料理家務及照顧家中老幼,從而釋放本地勞動力。我們預期未來香港家庭對外傭的需求會持續增加。勞工處會促進及加強與外傭來源地政府合作,以及加強宣傳及教育工作,致力維持香港作為一個吸引外傭工作的地方。
 
加強監管職業介紹所
 
勞工處一直嚴厲打擊職業介紹所濫收求職者佣金的違法行為,以保障求職者。為提高業界的專業水平和服務質素,勞工處剛於1月13日頒布《職業介紹所實務守則》(守則),闡明勞工處處長對經營職業介紹所(包括提供外傭服務的介紹所)應達到的標準。勞工處計劃在今年第二季向立法會提交修訂條例草案,為守則提供法律基礎,並加重對職業介紹所濫收求職者費用或無牌經營的罰則,由原來的最高罰款五萬元,增加至最高罰款35萬元及監禁三年,以提升阻嚇作用。
 
跟進法定侍產假實施情況的檢討結果
 
法定侍產假於2015年2月27日起實施,至今運作大致暢順。政府曾承諾於法定侍產假實施一年後檢討其實施情況。勞工處正進行相關檢討工作,並會在完成檢討後向勞工顧問委員會及本委員會匯報有關結果及建議。
 
為實施新修訂的法定最低工資水平作好準備
 
法定最低工資自2011年5月實施以來,運作暢順,整體就業市場維持平穏,低薪僱員的收入已持續得到改善。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議已接納最低工資委員會達成的一致共識,將法定最低工資水平由現時每小時32.5元調升6.2%至每小時34.5元。我希望立法會支持及通過這建議水平,以便今年5月1日起實施,讓基層僱員得以受惠。勞工處將會進行廣泛的宣傳活動,向僱主及僱員推廣新修訂的法定最低工資水平。勞工處亦會採取針對性的巡查行動,以有效執行最低工資法例。
 
持續推行的措施
 
除了上述新措施,勞福局及勞工處會繼續推行持續措施,例如:
 
促進就業
 
在促進就業方面,勞工處會繼續為有不同求職需要的人士,如年長人士、殘疾人士、少數族裔人士等提供就業服務及支援,並舉辦專題招聘會。勞工處亦會通過不同渠道,鼓勵僱主採納友善對待長者的僱傭措施,以及推廣家庭友善僱傭措施。
 
為加強對持有高等學歷的求職人士,特別是於香港以外地區高等院校留學的香港學生、有興趣在香港工作的港人移民第二代及海外高學歷/專業人士的就業支援,勞工處已於去年12月20日推出一個專題就業資訊網上平台,方便他們了解香港就業市場的情況,並可透過新設的專題網頁搜尋和申請合適的職位空缺。
 
提供職業培訓
 
在2017至18年度,僱員再培訓局(再培訓局)會繼續以有特別需要的社群為目標對象,重點發展相應的課程和服務,例如為較年長人士開辦切合其需要的培訓課程及支援服務,及在少數族裔人士支援中心舉辦課程。再培訓局亦會擴展「零存整付證書計劃」及「先聘用、後培訓」計劃,讓有工作或家庭需要的學員(特別是女性學員),可彈性安排時間進修及重返職場。再培訓局亦會改善「起步站」的運作,為新來港學員提供兼職職位登記、轉介及跟進服務。
 
職業訓練局(職訓局)以《學徒制度條例》內學徒訓練計劃的模式作藍本,在服務行業推行見習培訓計劃,為有志投身相關行業的青年人提供系統化的培訓。截至2016年11月,職訓局共招收了660名見習員。於2017至18年度,職訓局會繼續在美容業及美髮業推行計劃,為這些行業培訓新血。
 
人力發展
 
在人力發展方面,勞福局已就制訂人才清單的可行性,展開顧問研究。人才清單旨在更有效吸引高質素人才,配合香港經濟高增值及多元化發展。預計研究將在本年內完成。
 
政府會一如既往,密切留意不同行業的人力供求情況,並加強培訓及吸引新人入行。在確保本地工人優先就業的大前提下,政府容許適當、有限度及針對性地輸入勞工,以紓緩個別行業的人手短缺問題。
 
此外,勞工處會繼續透過建造業招聘中心,協助本地建造業工人就業及業內僱主招聘員工。招聘中心與建造業議會緊密合作,使彼此的服務產生更佳的協同效應,促進求職及招聘的效率。
 
保障僱員權益及福利
 
在保障僱員權益及福利方面,由勞工處統籌的改善高風險行業僱員工傷保障專責小組於2016年2月成立,以探討跨部門工作小組提出的改善建議,並分別就僱員補償保險、處理受傷個案及治療/康復服務的範疇成立三個工作小組,進行深入討論及諮詢,逐步落實推行達成共識的措施,以改善高風險行業僱員的工傷保障。
 
保障職業安全及健康
 
在保障職業安全及健康方面,勞工處會繼續與職業安全健康局、商會、工會、專業團體、相關機構及其他政府部門合作,進一步保障工人於高處工作時的安全,措施包括推廣使用合規格的工作台、推動工人在進行高處工作時必須配戴設有帽帶的安全帽、加強向物業管理業界宣傳裝修維修工作安全、透過民政事務總署與居民溝通的平台向住戶及業主推廣裝修及維修工程的安全、聯同業界持份者舉辦講座及研討會等。
 
勞工處亦會繼續針對系統性的施工風險,從源頭控制這些工作危害,以促進建造業工人的職安健,其中包括透過加強聯繫大型工務工程項目倡議人,敦促有關承建商就涉及高風險工作加強地盤的安全管理制度及大型工務工程項目的安全審核工作等,以及加強分析建造業嚴重意外背後的系統性安全問題、制訂針對性的巡查執法行動、舉辦主題式的安全研討會,及制訂安全工作守則;亦會舉辦大型推廣活動,及與職業安全健康局會繼續推行「職安健星級企業–裝修及維修業安全認可計劃」及「飲食業優質職安健企業先導計劃」,提高建造業及餐飲服務業等行業的相關持份者的職業安全及健康水平和意識。
 
「工作假期計劃」
 
勞工處會繼續加強推廣「工作假期計劃」,給予本港青年人一個擴闊視野的機會。計劃受到青年人歡迎,至今已有約75,000名香港青年參與。
 
強積金「對沖」
 
最後,在強積金「對沖」問題方面,香港一向奉行世界銀行倡議的多支柱退休保障制度,現有四大支柱(分別是多層社會保障制度、強制性公積金(強積金)及其他與職業掛鈎的退休保障計劃、自願性儲蓄,以及公共服務、家庭支援及個人資產),互相補足。《施政報告》提出一攬子建議,優化各根支柱,全面回應市民對優化退休保障制度的期盼。對於牽涉全港280多萬僱員的強積金支柱,政府一方面致力進一步降低強積金戶口的行政成本和減低收費;另一方面提出逐步取消強積金「對沖」安排的詳細方案。
 
強積金「對沖」安排是一個相當複雜的課題,亦有其獨特的歷史背景。在處理「對沖」問題時,我們需要顧及並小心平衡僱員的權益和僱主的承擔能力,維護勞資關係,和考慮香港整體競爭力。現屆政府有決心提出適當的解決方案,以解決這「老大難」問題。行政長官已在2017年《施政報告》內全面講述如何逐步取消強積金與遣散費或長期服務金(長服金)的「對沖」安排,以改良強積金制度。具體建議包括實施日期訂於一個未來日子,在此日期前由僱主的強積金供款所累算的權益仍可用作「對沖」;降低實施日期後的受僱期所引致的遣散費或長服金款額,由目前服務滿一年可獲每月工資的三分之二作為補償,下調至每月工資的一半;以及政府提供補貼,在實施日期後的十年內分擔僱主的部分遣散費或長服金開支,以紓緩僱主(尤其是中小企)在實施初期的財政負擔。
 
在未來三個月,政府會與商界、勞工界、強積金受託人和相關諮詢委員會深入討論,並於今年6月底前,提交行政會議決定。我們希望各方能本着互諒互讓的精神,妥善解決這老大難問題,促進勞資關係日後的良性互動。我們會在立法會退休保障事宜小組委員會繼續與各位議員跟進這個問題。
 
總結
 
我剛才扼要簡介了勞福局及勞工處在來年的部分工作重點。政府期望繼續與勞資雙方及社會各界緊密合作,致力推行勞工及人力範疇的各項措施。
 
多謝主席。
 
(以上是署理勞工及福利局局長蕭偉強1月23日在立法會人力事務委員會會議介紹2017年施政報告及施政綱領中有關勞工和人力政策的發言要點)
 

署理勞工及福利局局長蕭偉強


回到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