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ne
財政司司長曾俊華
這篇網誌刊登之際,我正動身前往機場,準備到北京跟KC(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陳家強)和Norman(金管局總裁陳德霖)展開一年一度到國家商貿和財金部門的訪問。
和過去幾年一樣,我們會拜會財政部、商務部、中證監、中保監和港澳辦的官員,回顧一下雙方的合作,向他們介紹香港最新的經濟發展,並就未來工作交換意見。其實我每年在海內外不同場合都經常有機會和他們見面,大家都頗為熟絡了。例如今年在北京的兩次亞投行會議、9月在杭州的G20領導人峰會、10月在美國的IMF年會和在秘魯的APEC財長會議上,大家都有碰頭。前財政部部長樓繼偉剛剛卸任,這趟我也會和新任部長肖捷見面。
國家自從30多年前推動改革開放以來,取得國際公認、近乎奇蹟般的經濟成就,改善了數以億計國民的生活。我們和內地的關係密不可分,在過去不同的發展階段,香港藉着內地發展帶來的契機,善用相輔相成的優勢,逐步成為今天的國際商貿和金融中心。例如在改革開放初期,香港企業家引入生產技術、資金和專業管理,釋放內地龐大的勞動力,推動內地製造業快速發展。國家在外貿方面的優勢,也造就了香港轉口、物流和航運等行業的機遇。最近十多年,在引進外資和內地企業「走出去」的大潮流下,香港的金融業和專業服務得到長足的發展。到了今天,香港依然是內地最大的直接外來投資來源地。截至2015年年底,內地已經審批的外來投資項目中約45%和香港有關。香港同時也是內地對外直接投資的首選地點,近年許多內地企業來港上市集資和融資,透過香港進軍國際市場。
在中央政府的長期支持下,近幾年我們和內地的經貿合作更提升到一個新的層次,範疇更深更廣,成果豐碩,各行各業都有所得益。前天宣布出台的「深港通」,以及成功落實的「滬港通」和「基金互認」等互聯互通措施,既能推動國家資本市場向國際開放,更加有助香港鞏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我們在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上更是扮演關鍵角色。香港成熟的金融市場和監管制度,提供了一道「防火牆」,讓國家在風險可控的情況之下以香港作為「試驗田」,逐步引入不同的人民幣產品和業務。人民幣上月被納入IMF的SDR (特別提款權)貨幣籃子後,在國際貿易、儲備和定價方面的應用將更為廣泛,香港作為全球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機遇之大,不言而喻。
許多經濟學者都指出,內地經濟正逐漸由投資拉動轉型為消費帶動。事實上,今年上半年,消費對內地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七成。近年內地電子商貿火熱,發展速度驚人。可以預期我們的服務業將會受惠於內地快速增加的中產人口和消費力。我在去年年底和國家商務部王受文副部長在CEPA框架下簽署的《服務貿易協議》已於今年年中生效,標誌內地和香港基本實現了服務貿易自由化,令香港服務提供者進入內地市場得到前所未有的便利。國家近年發展的多個自貿區,包括由深圳前海、廣州南沙和珠海橫琴組成的廣東自貿區,紛紛推出各種低稅和優惠政策,亦會成為港商的發展良機。一年前我曾到訪前海,當時已有過千家港資企業在當地落戶。
除了商貿,我們和內地在科研創新的合作空間也是極大。現時珠三角地區是全球先進的電子和通訊產品製造中心,可以在短時間內為原型模型(prototype)進行量產,大大加快科研成果商品化的進程。不少海外公司和研究團隊,正是看中香港國際化的環境和毗鄰珠三角地區這個協同優勢,選擇將研究基地設在香港。我的母校麻省理工學院選擇在香港成立全球首個創新中心(Innovation Node),正是一個好例子。
環顧全球,不少先進經濟體到今天仍然未從2008年的金融危機中復蘇過來。在可見的未來,國家將會繼續成為全球經濟的火車頭。我深信只要我們維持自由開放的市場、優良的法治和營商環境,努力發揮「一國兩制」的獨特優勢,我們一定可以穩坐這列快車,不斷壯大香港的經濟實力,做到「國家所需、香港所長」,將香港的優勢轉化為動力,令列車走得更快更遠。
(以上是財政司司長曾俊華11月27日在網誌發表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