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評論
關顧民生 前瞻籌劃
2016年02月28日
none
財政司司長曾俊華
剛剛過去的一星期,感覺過得特別快,因為我在星期三早上宣讀新一份財政預算案後,就馬不停蹄,幾天之內一口氣出席了記者會、電視論壇、電台聯播phone-in節目和立法會財務委員會的特別會議,又分別接受了中文和英文電台的訪問,一直忙到昨天早上。過去幾天我聽到很多市民和議員對預算案的不同意見。當中不少朋友都特別關心政府對低收入階層的支援,也有不少人表示未能受惠於紓困措施而感到失望。事實上,香港人口快速老化,對社會服務的需求增長得非常快。政府也因應需求,不斷改善和增加相關的資源投放。民生相關的支出,包括教育、醫療和社會福利,一直是政府的最主要開支。在2016-17年度,我們在這三方面的預算經常開支接近2,000億元,佔政府經常開支六成。與十年前比較,這三個範疇的開支增加了八成,其中社會福利的開支更是增加了超過一倍。這些開支都是恒常性的,能夠持續為有需要的群組提供協助。
在社會福利方面,今年新增的一項主要開支,就是每年撥款29億元推行的低收入在職家庭津貼計劃。我們希望這計劃可以鼓勵就業和支援有兒童的基層家庭,紓緩跨代貧窮。我們亦會加強和推出不同服務,從長者的住宿照顧,到對殘疾人士和有特殊需要兒童的支援,以至託兒服務,甚至是為祖父母提供照顧幼兒的訓練。如果家中的祖父母能夠幫忙照顧幼兒,一家人互相支援,我相信可以令更多在職父母能夠更靈活地兼顧工作和家庭,提升收入和生活質素。
醫療服務也是市民最關注的地方之一。正如我在財政預算案記者會上提到,政府明年度對醫院管理局的總資助額並沒有減少,反而增加了6,400萬元而達到516億元。這還未計算政府預留用作十年醫院發展計劃的2,000億元,以及撥予醫管局成立基金、以賺取投資回報的100億元。這些投資收入會用作加強醫療公私營協作服務。因此,大家在考慮政府對不同階層的支援時,不應只集中看個別紓困措施的對象和金額,其實更應該看看政府在有關方面的整體開支。在下年度,政府的總支出接近5,000億元,比去年度增加14%,幅度絕對不能算小,也遠遠高於本港經濟增長的速度。
我當然明白社會大眾會歡迎政府增加開支,改善服務。但作為財政司司長,我的另一個重要責任就是確保公共財政保持健康,能夠兼顧香港短丶中丶長期的需要。有一位網友就在facebook上留言給我,說到他擔心政府開支連年遞增,長遠不能持續。也有聽眾在phone-in節目中問我,香港的稅基狹窄,何以我們仍會提出增加個人和供養父母等免稅額。我希望在這再說明一下,政府的稅基狹窄的確是狹窄。以薪俸稅為例,只有四成多的工作人口須納薪俸稅,而六成的薪俸稅收入是來自百分之五的繳稅人。在過去幾年,由於經濟增長,不少市民收入有所提高而進入了稅網。考慮到政府的財政狀況和減輕市民生活壓力等的需要,平衡之下,我決定將由下年度起提高部分免稅額,效果大概會是將稅基回復至早兩三年前的狀況。長遠來說,我們仍然要關注這課題,考慮如何改善稅制。
也正正是由於人口老化令開支不斷增加,我們要加倍謹慎的籌劃政府財政,應使則使之餘更加要未雨綢繆。我在去年的財政預算案中宣布成立的未來基金,以及成立房屋儲備金和撥備2,000億元作十年醫院發展計劃等措施,就是趁我們有能力時,靜靜地堆起多點「沙包」,待得經濟出現風浪時可以快速應變,也令某些重要範疇的開支可以持續。大家不要忘記,在不遠前的1998至2004年期間,為了應對嚴峻的經濟困境,政府財政儲備在這幾年間就消耗了四成。
今天是難得的假期,我一早會與家人到大欖郊野公園參加善寧會一年一度的慈善行山活動,為善終服務籌款。我希望在優恬寧靜的郊野,能暫時放下腦內一大堆關於預算案的數字,好好充一充電,迎接下星期的工作。
(以上是財政司司長曾俊華2月28日在網誌發表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