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此,跳至主要內容。
字型大小
預設字體大小 較大的字體 最大的字體 訂閱RSS 進階搜尋 網頁指南 流動/無障礙瀏覽 English 繁體 简体

支持年輕人認識一帶一路

2016年02月22日
走出去

走出去:  譚志源(後排中)、香港青年協會總幹事王䓪鳴(後排左三)及其他主禮嘉賓主持開展儀式。

none

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譚志源

王䓪鳴博士、羅康瑞主席、楊成偉副部長、崔瑩主任、曾仲榮先生、各位年輕人:

 

大家好!有一首歌,是喜多郎的曲、黃霑的詞、羅文主唱:「同途萬里人」。開始的兩句歌詞是這樣:


「天蒼蒼、山隱隱,茫茫途路;沙灰灰、雪素素,白白野草……」

 

這首歌是電視紀錄片「絲綢之路」的主題曲,時為一九八三年左右,我當時十九歲,我對絲綢之路的朦朧印象,就是因這首歌及紀錄片的影像而來。從當時開始,我就希望能夠踏上這條遠古神秘的歷史文化大道。一直要待我四十二歲那年,才有機會完成心願。我還記得到了其中一站吐魯番的時候,真的很酷熱,白天最高溫度是攝氏七十多度,日落時仍有五十多度,又熱又乾,難怪西遊記稱這地為「火焰山」,果然名不虛傳!

 

不知道在座的年輕人有沒有到過絲綢之路?「Seeing is believing」,未去過的朋友應該一試。

 

我相信在座青年朋友無須經歷TSA操練,都可能會知道「一帶」是指「絲綢之路經濟帶」、「一路」是「海上絲綢之路」。這兩條古代絲綢之路,是中國歷代對外經商貿易、文化交流、廣結友誼的通道。說起這兩條古絲路,不得不提兩位相關的偉大歷史人物:漢朝的張騫及明朝的鄭和。

 

二千多年前,張騫奉命出使西域,幾經波折,從長安(今西安)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向西域諸國宣揚中原文明。後來中西方的經貿及文化交流漸趨頻繁,當時張騫出使西域的路線成了主要幹道,即我們所指的古代陸上絲綢之路。張騫被譽為「陸上絲綢之路的開拓者」。我估計張騫可能是有史以來,其中一位最早「走出去」的中國人。

 

至於明代航海家鄭和七次下西洋的故事,可能大家都耳熟能詳。六百多年前,鄭和奉命率領包括200百多艘遠洋船、2萬7千名船員的龐大的船隊遠航,訪問了30多個位於南亞、東南亞、西亞、東非的國家,除了可能為明朝皇帝尋找失蹤太子下落之外,更加從事了不少經貿和外交活動,與多國建立了深厚的友誼。鄭和的航線,便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基礎。

 

張騫及鄭和分別開拓了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他們的成就是跨時代、跨地域、跨文化的,廣為後世所稱頌。

 

鑑古知今,歷史上,中國對外越開放的朝代,絲路的交通也越興盛。現在我們國家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也是要引用「絲綢之路」這個歷史標誌符號,去表明國家持續對外開放、與國際接軌的決心和誠意,並且以「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則,推動「一帶一路」的工作。

 

據說,張騫兩次出使西域,合共17年;鄭和七下西洋,前後28年。如果他們有經常閱讀的習慣,這些年來大概也讀了成千上萬本書,但說到對各地的風土人情、地理文化的認識,單讀書遠遠及不上自己「走出去」親自體會、親自感受,更談不上與當地人民建立人與人之間的情誼。所以,我們中國人的傳統智慧,「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實在很有道理。

 

兩位歷史偉人有幾個共通點,他們都有冒險精神,願意離開自己的comfort zone,願意「走出去」擴闊視野、認識新事物,願意分享自己的文化,亦同時尊重並吸收其他地方的文化。我十分鼓勵各位青年朋友仿效張騫及鄭和,找機會到「一帶一路」沿線地區走走,拓闊眼界,體驗不一樣的生活,感受不同文化、不同語言、不同的生活方式,一定會終生難忘,受用無窮。

 

特區政府會從多方面着手,創造機會和提供資源,協助並鼓勵年輕人「走出去」,認識「一帶一路」沿線地區,包括鼓勵學校在相關科目和學生活動中,加入關於沿線國家的基本資料;透過青年交流計劃,協助大家前往相關地區交流等。隨着未來開始運作的「一帶一路」辦公室正式成立,相信會有更多不同的機會可以讓年輕人參與相關活動。

 

我以清代思想家魏源的一句說話,鼓勵在座各位青年朋友攜手「走出去」:「聞見廣則聰明辟,勝友之而學易成」。意思是當我們見多識廣,對事情自然能夠有精闢的見解;而當我們身邊有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自然能事半功倍,學有所成。「同途萬里人」,你的絲綢之路同路人可能今日就坐在你旁邊。

 

最後,我要代表特區政府感謝Rosanna(香港青年協會總幹事王䓪鳴博士)及青協同工,支持年輕一代認識和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特別是「民心相通」這方面的工作。我在此祝願「一帶一路一友情」計劃取得空前成功,各位青年朋友可以擴闊眼界,建立友誼,在有所經歷後,在返到香港時,可以大聲講:「我見過,我真係見過!」

 

多謝各位!

 

(以上是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譚志源2月22日出席香港青年協會「一帶一路一友情」計劃開展禮的致辭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