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ne
財政司司長曾俊華
上星期,我和金管局、財經事務及庫務局的同事,到北京出席了亞太經合組織(APEC)的財長會議。今年會議其中一個主題,是成員國在基建投資、融資方面的合作。周五,國家有份牽頭成立的「亞洲基建投資銀行」(Asian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Bank)在北京簽署了備忘錄,兩者都反映基建投資的跨國合作將會進一步深化,可以預見,不少亞洲發展中國家很快就要大興土木,搭上由基建帶動的經濟發展高速列車。
透過投資基建帶動經濟,東西方都有歷史實例證其成效,對於發展中國家而言,修橋築路、興建機場等投資,除了有助經濟長遠發展,更能夠直接改善人民生活質素。
香港近年的基建投資,由過往幾年的平均約400億元,增加至近年逾700億元,政府期望通過填海造地、興建公路、鐵路網絡等等,讓這個有700萬人口的城市能夠維持並提升城市效率,增加經濟容量。
不過,要落實基建投資,單靠政府推動不足成事,還需要立法會配合。上年度的立法會工務小組,由於有議員拉布,21個項目未能及時審批,需要順延至今年會期,個別項目更加要重新招標。經點算,這些項目平均會延誤半年,令總成本增加約十億元。
佔領運動發生之後,部份議員宣布在立法會展開大規模的不合作運動,可以預見,各項工務工程未來於立法會的審批時間將會更長,令工程進度減慢,造價上升,我和一班負責同事,對此情況都感到非常無奈,無法理解我們眼前的政治問題,為何要以香港整體福祉作為犧牲品。
最近,有來自內地的朋友向我推介一本新書:美籍日裔著名學者福山(Francis Fukuyama)的新作"Political Order and Political Decay"(政治秩序和政治衰落),這本書長600多頁,很難在短時間內讀完,我只能靠最近出差的時間,讀了一些書評介紹,覺得作者的見解對於眼下的香港,頗有參考價值。
福山在90年代推出非常具爭議性的成名作"The End of History and the Last Man",大膽指出西方民主體制的誕生代表着「歷史的終結」,因這種政治體制將能放諸四海皆準,成為人類終極的政治和管治模範。他的論點當年遭受到很猛烈的批評,尤其是後來出現的911事件、金融海嘯、伊拉克和阿富汗戰爭的失敗等等,都在在削弱福山的結論。
福山在兩本新著(《政治秩序和政治衰落》和前作《政治秩序的起源》"The Origins of Political Order"),對於自己當年的觀點,作出了一點修正。
他提出,維持社會政治穩定,民主制度是其中一個重要部份,但除了民主制度之外,還有另外兩個必不可少的部份:強而有力的政府,以及法治,三者缺一不可。
福山的研究對象是不同時代、不同國家的政治秩序演變,他發現「政府、法治、民主」三者的先後出現,對於建構社會政治穩定起着關鍵作用,而三者任何一方出現缺失,都必然造成政治不穩。他以歷史上不同例子,例如擁有民主政制,但缺乏有效政府管治的非洲、南美國家和歐洲的希臘等等,引證三者與政治秩序的直接關係。
回看香港的現況,大部份參與佔領運動的同學和市民對於民主問責制度的訴求是清晰的,但他們目前使用的手段,包括佔領幹道、不合作運動、蔑視法庭判令等等,對於政府運作、法治根基肯定會造成破壞,而這些破壞,一旦變成香港新的政治範式,影響將不會是短期的,甚或會造成長期的政治不穩定。
社會上越來越多聲音,擔心曠日持久的佔領運動會對香港經濟造成深遠影響,作為財政司司長,我當然密切注視運動對於經濟的衝擊,但我對經濟的憂慮,還不及我擔心運動對香港管治和法治的傷害。經濟發展總有高低起跌,過去,香港即使面對經濟逆境,仍有能力翻身再起,但高效的政府和社會廣泛的法治意識一旦破壞了,能否修復、如何修復,誰也說不得準。港大法律系陳弘毅教授昨日提醒,目前的內部爭鬥將把香港帶進「自殘」的局面,擔心香港會由盛轉衰,和歷史上曾經輝煌一時的城市一樣沒落。有份參與佔領運動的朋友,陳教授的說話絕非危言聳聽,懇請你們能以香港未來為念。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但要摧毀羅馬,可能只是一念之差。一座偉大的城市,要靠城市的人民自己去保護、延續。共勉之。
(以上是財政司司長曾俊華10月26日在其網誌發表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