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ne
發展局局長陳茂波
我非常感謝議員就土地、基建、文物保育和建築方面的發言。以下是我的說明和回應。
行政長官於施政報告宣布決定採納於十年內供應47萬個住宅單位的新建屋目標。要達到這目標,無庸置疑是政府和社會一項艱巨的挑戰。面對現時眾多正輪候上公屋的市民,以及香港市民希望改善居住環境和空間的願景,政府必須繼續多管齊下增加土地供應。
施政報告中與土地有關的新措施主要有六項。第一是推進新一輪的土地用途檢討;第二是適度增加發展密度;第三是放寬薄扶林延期履行權;第四是引入補地價仲裁先導計劃;第五是發展大嶼山;第六是探討發展地下空間。
土地供應
有多位議員批評施政報告中的措施落實需要時間,未能夠解決目前的房屋問題,有一些甚至認為目前是畫餅充飢。我認為這些批評是罔顧事實和不公道的。施政報告中有關土地供應措施有短、中、長期,長期的措施如果我們現在不開始進行研究和規劃,日後便會像目前一樣,面對過去幾年供不應求的土地房屋供應,樓價飇升的困局是不能得到根本的解決。作為一個負責任的政府,我們的目光和胸襟均不能夠短視,今日如果不開展這些長遠的研究和改劃,日後便徒喚奈何。我們知道填海造地、發展岩洞或發展新發展區、新市鎮都需要時間,「棕地」的發展亦要有全面的規劃和工程研究配合。面對現時香港市民迫切的住屋需求,我們在短、中期內可以最迅速和最有效增加土地供應的方法,就是善用現有市區和新市鎮已建設土地和周邊鄰近基建設施的地帶。
事實上,要在短、中期內增加和加快房屋土地的供應,容易的選項並不多。政府一直持續進行各項土地用途檢討,包括檢視在已建設地區邊緣、鄰近現時市區和新市鎮的綠化地帶;檢視政府、機構或社區用地、工業用地和其他非住宅用途地帶的用途,及空置或以短期租約租出或作其他臨時用途的政府土地,以尋找其中適合轉作房屋用途的土地。此外,政府亦果斷決策,原預留作其他用途的土地倘若未能落實有關用途,我們亦會迅速研究改作房屋或其他社會有更迫切需要的用途。例如去年有一幅在大埔預留作私家醫院的用地,後來改作公營房屋用途。
政府持續的土地用途檢討已取得初步成果,過去一年多初步在全港各區額外物色到約80幅總面積超過150公頃、具潛力改作住宅用途的土地,可在未來五年供應作房屋發展,興建約89,000個住宅單位。在這個基礎上,再加上2013施政報告中提及各項用途檢討的成果,我們共有約150幅用地在發展參數和相關用地的研究完成之後到各個地區作諮詢,這些土地在各個地區的分布和數字已經公布,屆時我們亦會到區議會和地區人士商議,並向城市規劃委員會申請修訂法定圖則,包括更改有關的土地用途或增加土地的發展密度,讓這些土地能夠善用作住宅發展。如一切順利,該約150幅用地預計可在未來五年,即2014/15至2018/19年度推出,並可供興建約21萬個公私營單位。
我必須要強調政府明白公眾可能會對改劃土地作住宅用途,以及提高發展密度的建議有一定的憂慮,不過有關的建議經過仔細考慮,我們亦會一如以往逐步進行所需的城規程序和諮詢區議會及相關的持份者,並會顧及每幅用地的實際規劃情況和因素,致力確保在增加房屋用地或發展密度的同時,不會帶來不可接受的交通、環境等影響。
本來在這場合是談政策、談措施,我不會就個別用地和議員進行辯論,不過剛才鍾樹根議員鍥而不捨地跟進東區筲箕灣東濤苑旁的一幅用地,而陳家洛議員就同一幅用地亦有一些失實的指控,我藉此機會澄清一下。那幅用地下面有水渠,我們是知道的,而在稍後公布的賣地條款內,我們會說明在地面上那些範圍屬渠務專用,那些範圍屬非建築的用地,當我們訂立這些條款時,亦有考慮設立這些限制後,日後用地上的建築物是可以減少對附近交通、空氣流通和觀景的影響,這幅用地我們到過不止一次,在政府內部亦經過反覆的討論,認為在目前的情況下,土地房屋供應緊絀,我們可以選擇的並不多。事實上,過去出售位於市區的土地亦有比這幅更小的,並且很受歡迎。主席,當我們考慮到還有很多人在市區居住在劏房、住在一些很艱難的居住環境後,在市區即使有這些小幅的地,如果上面可以建些單位,讓一些小家庭和青年人居住,總比住在劏房好。當我們到每個地區就個別用地進行改劃時,我們明白當區人士的關注,亦聽到不同的聲音,我們會把他們提出的關注分成兩大類。一類是比較客觀的,譬如對空氣流通、空氣質素、交通、供水排污及基建容量的影響;另外一些是關注比較主觀的,例如觀景。就着客觀的關注我們會扎實地做好相關的研究工作,確保正如剛才所說,是不會對當地帶來不可接受的影響才會進行,至於涉及觀景的問題,我們不可以單是因為觀景受到影響而輕易不發展那地段,畢竟在香港我們的用地是很重要的土地資源。
整體而言,該約150幅土地若能全數用作住宅用途,加上所需基建配套能適時提供,配合我們已物色的土地供十年內完成興建179,000個出租公屋單位及17,000個出售資助房屋單位,以及其他無須修訂法定圖則的私人房屋用地和其他私人住宅土地供應(例如鐵路物業發展),這幾個來源加起來,只要社會全力支持,我們有望提供足夠土地達致未來十年房屋供應的目標。
馮檢基議員及幾位議員均認為政府不應捨易取難,應收回「軍事用地」及發展「鄉村式發展」用地。我想指出,目前解放軍的「軍事用地」和1997年前相比是已經少了很多。在97回歸之前,港九新界多幅原來的「軍事用地」已交回特區政府處理。現時餘下的「軍事用地」因為需要留作防務用途,所以政府並未有計劃改變作其他用途。至於在法定圖則之中劃為「鄉村式發展」地帶的土地,散布全港不同地區,主要位於新界原居民的認可鄉村,現時在法定圖則中劃為「鄉村式發展」用途地帶的土地,一般而言,其規劃意向主要反映現有村落及在認可村落中供原居民興建小型屋宇之用,有關用地的基建設施和其他配套通常也有所限制,加上有關用地分布零散,一般而言,並不適宜作大規模的發展。再者,其中有不少更是現有小型屋宇間的通道或是周邊的地帶,因此不是每幅都可以用作發展。我們認同小型屋宇政策經過40年是有需要檢討,不過這個檢討涉及法律、環境、土地規劃和土地需求等複雜的問題,需要審慎檢視,並與不同的持份者溝通。
馮檢基議員發言時也提到九龍城區的重建。陳家洛議員也提及「棕土」的使用。主席,我必須指出,這些問題並不像他們看的那麼簡單。以九龍城區的重建為例,雖然機場已經搬走,但是在九龍城,大家談到的十三街,我自己也多次到訪,那裏現時有不少汽車維修工場,還有其他一些設施。當我們發展這些地區時,必須同時考慮應該怎樣處理這些汽車維修工場。除了這些產業本身在實際上有一定的需要外,區內也有不少就業機會,所以我們必須從長計議。以九龍城區為例,我們推出的市區更新計劃,成立了九龍城市區更新地區諮詢平台,希望以一個全面、綜合及與民共議的方式,探討如何更新該區和重建的優次。諮詢平台在上月底向發展局提交了報告,我們會仔細研究它的建議,慎重考慮,如果可以採納的話,我們會採納。
至於「棕土」,我在立法會多個場合曾經解釋,我們看到一些位於新界用作倉儲、回收場或其他用途的土地,不是將它們清理後便可在上面建屋,我們必須配合全面的規劃和工程研究,包括除了建屋之外,需要有相關的交通和基建設施,以及社區設施。一個相當的用地亦要配合就業機會。此外,這些地段也有不同的用途。除了倉儲之外,也有一些物流業的支援服務、回收業、汽車維修業,有好幾個不同的行業在內。當我們處理時,也要考慮當區的經濟、當地人的就業機會,當我們要進行一些整合和清理時,如何適當地照顧目前在這些土地上運作中的不同經濟活動和受僱人士,所以並不是取了土地在上面建屋便可,中間的過程亦需要有多個階段的公眾參與,因此所需要的時間和我們開發一個新發展區沒有甚麼分別。我們在過去這段日子裏,展開了不同階段的工程研究,都是針對這些,例如洪水橋新發展區有200公頃「棕土」,還有元朗南,我不一一細數了。我們在這方面的工作是全力以赴,逐一逐一、有步驟地處理。然而,取了這些地作發展而忽略或取代我們現在進行的工作,這個說法是不現實和不可行的。
補地價仲裁先導計劃
至於「補地價仲裁先導計劃」,我們嘗試透過這個仲裁的方式,解開政府和私人業權擁有者之間有時就着補地價金額僵持不下的一個結,希望這個先導計劃有助促進雙方盡快達成協議,從而可以釋放私人土地的發展潛能,加快土地和房屋的供應。以先導計劃的方式推行,正好反映我們會以極其小心謹慎的方式進行。發展局正與相關的部門,包括地政總署和律政司,制訂落實的細節,目標是在今年年中公布仲裁機制的框架和其他有關安排。我們明白社會上有人士,包括議員們,對這個先導計劃有憂慮,擔心會否向地產商輸送利益。當局在制訂相關細節時,就仲裁員的資格、組合、仲裁機制的規則等等,一定會小心考慮。我們亦會參考相關資料,包括香港國際仲裁中心的仲裁規則及聯合國國際貿易法委員會所頒布的《貿易法委員會國際商事仲裁示範法》,而這些仲裁的結果將會公開、有透明度的,目的是引入一個有公信力又有透明度的機制,以合適地處理如何可以釋放私人擁有的土地的發展潛能,加快土地和房屋的供應。
至於方剛議員和幾位商界議員提到的全方位增加商業用地方面,特區政府一向有進行這方面的工作。由於時間的關係,我相信我不能在這裏逐一說明。在發展局《局長隨筆》2013年11月17日的一篇文章,列出在這方面的八項工作,包括「起動九龍東」、中環新海濱、騰出政府辦公室、改劃政府、機構或社區用地、機場島北面商業區的發展、東涌新市鎮的擴建,以及新發展區、岩洞、地下空間等。有興趣的議員可以參考,我亦很樂意在其他不同的場合解答大家相關的疑問。
建造業人力資源
在建造業人力資源方面,有很多議員相當關注。隨着多項大型基建及其他工程陸續進入建築高峰期,建造業對人手的需求,在未來數年將會越趨殷切。同時,建造業亦面對人手老化及工種技術錯配的問題。我們在2008/09年度開始部署一系列措施,應對挑戰。當中包括分別在2010年及2012年獲立法會批准兩筆合計3億2,000萬元的撥款,用以支持建造業議會加強對本地建造業工人的培訓,並透過推廣及宣傳,吸引更多年青人加入建造行業。
在2010年推出的「強化建造業人力訓練計劃」經過幾年的努力,預期可以成功達標,在今年年底前完成培訓大概6,000名半熟練技術工人。而建造業議會與業界合作推出的「承建商合作培訓計劃」,透過先聘用、後培訓的方式,讓學員在工地接受培訓,讓他們早日熟習工地的環境,並吸收實際的經驗,有利他們日後留在業內的發展。此外,我們正透過修改法例,以便實施專工專責和按技能註冊的要求,確認建造業工人的技術水平,藉以提升他們的職業地位,並且為他們提供清晰的晉升階梯。此外,我們亦加強宣傳和推廣工作,讓更多年青人更加了解建造業今天的工作環境和情況。
事實上,建造業議會推行的「Build升」宣傳計劃是相當受歡迎。最新一輪工作包括推出新一輯「總有出頭天」電視劇集,通過這套電視劇展現出建造業年青、有活力、有朝氣和專業的一面。
至於「補充勞工計劃」方面,由於行業的興旺蓬勃,剛才亦有提到,未來的工程量相當大,所以需要相當人手。而培訓建造業工人亦需時間,剛才亦談及,在建造業議會培訓出來的都是半熟練技術工人,他們需要時間磨練技術,亦需要行內「老行尊」的培訓和指點,才可以提升他們的技術水平。在未來數年,我們估計建造業的整體人手短缺情況仍會持續。在不影響本地工人就業和合理水平的原則下,我們需要充分利用現時的「補充勞工計劃」,適時輸入技術工人,以應對短期內急增的人手需求,並紓緩本地工人面對工程不斷的辛勞,確保各項工程的進度,亦給我們自己空間和時間培養足夠的技術工人。
結語
主席,最後我想強調,在現時土地及房屋供應緊絀的情況下,要在短期內增加房屋土地供應,容易並可行的選項實在不多,整個社會有必要作出艱難的選擇和取捨。我特別希望區議會和地區人士可以顧全大局,將社會整體的房屋需要放於個人及地區的利益之上。政府會盡量做好解說的工作,亦會虛心聆聽地區的意見,令我們在全港各區覓地建屋的工作可以推行得更順利,為大家打破住屋用地緊絀的困局。
(以上是發展局局長陳茂波2月13日在立法會會議上就行政長官施政報告致謝議案(第二節:土地、房屋、交通、環境及保育)辯論的致辭全文。內文小標題為本網站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