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政府新聞網 ENG | | | | |

政府評論

有待更多有心人參與服務

有待更多有心人參與服務

2011年02月27日

民政事務局局長曾德成

  從歷史上看,香港是個移民社會。大部分家庭,如果溯源尋根,可能發現土生土長的只有一兩代人,而父母或祖父母是從內地或者其他地方來港定居的。香港大部分人說粵語,可是從市民的口音就可以發覺,不少人之前有不同地方的成長背景。
 
  這已經成為香港的特色,香港不同年代的影視片中都有所反映,只是情節不同而已。50、60年代,有《南北和》之類的喜劇;70、80年代出現阿燦、表哥、表姐、旗兵等等角色;如今,由於新的政策,來港定居人士與以前又大有不同,加上經濟環境變遷,新來港人士扮演的角色,不論是在影視片還是現實中,已大為多樣化。
 
  以前來港定居的主要集中在珠三角的鄉鎮,此外是福建、潮汕地區,還有上海。而現在,來港人士的來源地廣泛得多,說不同口音普通話的人士亦多了。他們之中有草根的勞工,有上層的專才。由於經濟、文化、生活環境的差異,新來港定居人士要適應香港的生活,有更多新問題要克服。
 
  如果把視野再擴大點,來港定居的還包括少數族裔人士。他們的問題不僅是來了香港多久的問題,還有以少數族裔身份如何融入以華人佔95%的主流社會的問題,有些事情有獨特的複雜性。
 
  《施政報告》和《財政預算案》都提到,民政事務局會領導一隊在民政事務總署成立的專職人員,加強和整合對內地新來港定居人士及少數族裔人士的支援服務。這項政策的基本理念,是透過地區網絡,推動地方團體和非政府組織,更有效幫助內地新來港定居人士及少數族裔盡早融入社區。同時,鼓勵他們與社區建立持續的互動關係,加強彼此了解和建立睦鄰互助的精神,促進社會和諧。
 
  這隊專職人員今年4月1日便成立,接着會在本年度陸續推出3項主要措施。
 
  第1,在服務需求較大的地區(就內地新來港定居人士包括觀塘、葵青、元朗、深水埗、黃大仙及離島;就少數族裔人士包括觀塘、葵青、元朗、油尖旺、灣仔及屯門)增撥資源,推行以地區為本的融入社區計劃。我們將與地區團體合作,舉辦更多切合內地新來港人士及少數族裔人士需要的活動,包括互助小組、社區教育等,協助他們早日融入香港社會。
 
  其次,會推行「大使」計劃,安排與服務對象背景相似的過來人主動接觸服務對象,介紹服務,必要時轉介個案予有關政府部門。
 
  再者,會與非政府組織合作,為內地準來港人士舉辦活動,安排曾是新來港人士與準來港人士分享經驗,讓他們在來港前更明白要面對的新環境,也幫助作一些「期望管理」。
 
  目前,已有地區和非政府組織為新來港人士提供服務。不久前,我參觀過的新家園協會就是個例子,他們為內地新來港人士提供跨境一站式服務,除了在香港提供服務,還打算在廣州建立辦事處。他們不僅為來港定居人士提供服務,還為數以千計由內地來港求學的青少年提供支援。
 
  中央政府與特區政府不久前宣布放寬港人在內地子女來港政策,容許港人在內地的「超齡子女」來港定居。可以預料,有關服務的需求會增加。我希望有更多團體和有心人加入這樣的服務行列。
 
  (以上是民政事務局局長曾德成2月27日在其網上專欄「局長隨筆」發表的撰文。)

回到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