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體而言,香港經濟在2010年表現令人鼓舞,經濟擴張步伐強勁。整體經濟早於2010年第一季已經全面收復在2008和2009年金融海嘯期間的失地,去年第三季已經連續6個季度錄得按季的增長。
香港經濟能夠克服金融海嘯的挑戰,一方面反映香港經濟基礎穩固,而特區政府「穩金融、撐企業、保就業」的應對策略也發揮了效用。另一方面,國家經濟自2009年年初率先復蘇,回復較快增長,其他亞洲地區的經濟活動亦見蓬勃,這些因素都為香港經濟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整體貨物出口總值在2010年首11個月,按年大幅上升23.8%。亞洲各主要經濟體系內部需求強勁,加上區內生產活動增加,成為香港整體貨物出口增長的主要動力。雖然美國和歐洲的進口需求繼續自2009年的谷底回升,而輸往歐美市場的出口亦進一步改善,但2010年首11個月的貨值仍未回復至2008年同期的水平。
內部因素方面,本地的消費和營商信心保持良好,企業在增聘人手方面亦見積極。失業率已經從2009年年中5.5%的高位回落到2010年9月至11月的4.1%。工資收入亦正穩步向上。整體而言,2010年香港經濟的全年增長率是可以達到6.5%。
經濟表現獲國際認同
香港經濟的表現,亦得到國際信貸評級機構的認同,最近標準普爾調高香港的長期外幣及本幣主權評級至「AAA」,前景為「穩定」。這是有史以來評級機構給予香港的最高評級。
標準普爾調高香港的評級,是基於香港龐大的對外資產淨值和政府充裕的財政儲備,以及香港相對於其他高收入經濟體系具有較快的經濟增長潛力;反映國際社會充分肯定香港穩健的經濟基調及金融體系抵禦衝擊的能力。政府會密切關注全球經濟發展形勢,繼續有效應對未來的挑戰。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去年10月的預測,全球經濟在2010年增長4.8%,而2011年的增長則預測為4.2%。全球經濟表現強勁,但個別地區形勢和情況不一。
美國和歐洲主要經濟體的增長依然乏力。為了解決失業率高企和公共財政狀況惡化的情況,美國和日本等先進經濟體系都先後推出新一輪「量化寬鬆」的政策,以圖藉着好像「印鈔」的措施來刺激經濟增長,希望可以壓低市場利率,推高資產價格,減輕債務負擔。這些措施難免造成全球資金氾濫,並且大舉流入亞洲和新興市場,爭取較大回報。至於歐洲方面,部分國家仍然被籠罩在主權債務危機的陰霾下,復蘇的過程仍然漫長。
熱錢湧入亞洲和新興經濟體系,增添了通脹上升的壓力,令資產泡沫風險上升,為金融市場帶來波動。國際流動資金氾濫和持續超低利率大大增加了樓市的泡沫風險。要避免泡沫爆破時對金融市場、物業市場和整體經濟所造成的巨大衝擊,政府需要採取果敢手段,防患於未然。我在2010年11月中推出的樓市措施,正是為了確保樓市,以至整體經濟和金融市場的穩定。
把握「十二五」機遇
香港的經濟表現和國家的整體發展息息相關。去年10月舉行的第17大五中全會提出了對第12個5年規劃的建議,其中的一個主線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出包括擴大內需、改造提升製造業和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等策略。我希望在內地發展的港商能夠深入了解這些發展方向,早作出部署,好好把握計劃帶來的機遇,繼續保持我們的競爭優勢。
國際形勢風起雲湧,對企業來說是一項重大的挑戰,對政府而言亦是一樣。目前我正在開始準備下年度的財政預算案,正在多方聽取意見。在我們已收集到對財政預算案的意見中,有幾方面是比較突出的。
很多人關注的是政府財政盈餘和財政儲備,有很多言論認為政府現在的財政儲備已經過多。我想指出,香港是一個小規模的開放型經濟體系,十分容易受到全球經濟波動的影響,政府幾個主要收入項目亦因而常常大幅波動。例如利得稅是我們最大的經營收入,過去10年就在388億元至1,042億元之間上落,而同期的地價收入則在54億元至623億元波動。這些是相當大幅度的波動。
政府收入的波動是公共財政的一大挑戰,亦為制定財政預算帶來困難。相對於收入的波動,財政儲備可說是我們的應急錢,不但可以幫助我們應付突發的需要,它的另一重要功能是在經濟和財政困難時發揮保護作用和提供緩衝,讓我們在一段時間內可以達致收支平衡,例如在1998 - 99年度起的6年內,我們5度運用儲備來填補財政赤字,共耗用了約2,000億元的儲備,相等於當時儲備的4成多。
長遠而言,財政儲備必須能夠應付日常需要,並且給予我們足夠的資源以應付未有撥備的負債,以及由於經濟周期起落和突發事件,或社會結構轉變而對政府財政帶來的壓力。
派糖非唯一解困方法
談到財政儲備,我想指出,政府絕不是「守財奴」,我們的原則是應使則使。事實上,我在任準備的3份財政預算案中,政府開支已經由2,300億元增加了800多億元,至2010 - 11年度預算的3,100多億元,增幅超過35%,大幅高於同期本地生產總值9.1%的名義增長。若無財政儲備作為後盾,在經濟逆轉或政府收入減少時,政府就不可能推出一些反周期,擴張性的措施來穩定經濟及民生。
近來另一個大眾關注的課題是通脹。基本通脹率在去年首11個月合計平均為1.6%,隨着香港經濟持續快速擴張,通脹壓力是自然的上升。因「量化寬鬆」政策而流入亞洲區的熱錢,也進一步增加區內的通脹風險。有見於通脹上升壓力,有不少意見認為政府應紓解民困,推出特別的紓困措施,即所謂「派糖」。我們亦收到不少意見是反對「派糖」的。
過去數年,因經濟環境之故,政府曾推出多項利民紓困、創造就業和刺激經濟措施。我在去年的財政預算案中已經強調,「非常時期」所作出的「非常措施」不可能長期繼續,否則將影響政府財政穩健和削弱經濟積極性。
目前香港的經濟已經大致重回增長正軌,面對通脹壓力逐漸上升,我們必須用務實的眼光來審視各項政策,包括衡量這些措施會否對整體消費有過度的刺激作用,避免反過來加大通脹的壓力;同時亦要堅守審慎理財的原則,不可將所謂「派糖」視為解決問題的唯一方法,以免對政府財政造成持續而且沉重的負擔。
當局會密切留意通脹走勢,尤其是關注通脹對低收入家庭日常生活的影響,因時制宜作出相應適當的對策。
政府除了着重紓緩低下階層的困境之外,亦致力透過教育和培訓,讓不同背景的市民,都能有合理機會提高個人競爭力,在社會上各展所長,改善自己和家人的生活質素。本着這個信念,政府一直在教育和培訓等範疇投放大量資源,現時教育已經是政府經常開支中最大的環節,在將來仍然會放大量資源提升教育和培訓的水平。
(以上是財政司司長曾俊華1月5日在中總論壇的致辭摘要。標題為本網站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