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s here to Skip to the main content

香港政府新聞網 ENG | | | | |

都會生活

藝術館動起來!

2015年12月13日

香港藝術館於閉館擴建期間,舉辦賽馬會「藝術館出動!」教育外展計劃,派出專車到各區,把藝術帶到市民身邊。藝術館又邀請多位本地藝術家舉辦工作坊,鼓勵市民創作,希望藉此吸納新觀眾,並讓從未到訪藝術館的市民體會欣賞藝術的樂趣。
 
香港藝術館大樓今年8月起閉館三年,進行擴建,趁此期間推行「藝術館出動!」教育外展計劃。今年的主題是「變‧新」,讓學生和市民認識尋常事物「變新」成藝術品的過程。藝術教育專車逢星期一至五駛往校園,星期六和日則停駐公共場所,拉近市民與藝術的距離。
 
吉祥物介紹藝術藏品
踏入藝術教育專車,迎面而來是四隻代表藝術館重要藏品的吉祥物,包括外表雪白像青花瓷器、代表中國文物的「古仔」;色彩繽紛、代表香港藝術的「阿港」;頭頂黑漆漆像一滴墨水、代表中國書畫的「阿墨」,以及身上印有帆船圖案、代表歷史繪畫的「油油」。
 
市民可以在車上觸摸藝術複製品,聽取導賞員講解藝術品的製作過程和背景。
 
香港藝術館一級助理館長麥詠雯期望,流動藝術館計劃可以打破藝術館予人「被動」的形象。
 
「專車內展出藝術品,又設有互動遊戲,讓從未到訪藝術館的學生和市民,體會欣賞藝術的樂趣,了解藝術與生活其實很貼近。」
 
麥詠雯說,藝術館吉祥物深受學生歡迎,每次到訪校園也吸引學生爭相拍照。學生們對藝術品「一見鍾情」:「車上的藝術品很美、很精緻,我很想日後可以到藝術館看看。」;有些學生更發揮無窮創意,把維港景色畫在吉祥物「阿港」身上。
 
工作坊體驗藝術創作
此外,教育外展計劃邀請多位本地藝術家舉辦工作坊,培養市民的藝術眼光,同時體驗創作的樂趣。
 
木雕藝術家王天仁舉辦名為「將藝術館帶回家」的工作坊,教市民利用被棄置的畫框做藝術品。
 
「藝術館很多名畫都以金碧輝煌的畫框裱起,但原來有些畫框耗損後無法再用,我就把這些畫框切割成不同形狀,當工作坊的主角,請市民親手創作,把帶作品回家。」
 
王天仁認為,用經過時間洗禮的舊畫框製作藝術品,可為作品增添生命力,也帶出朽木可成材的理念。
 
參加者認為,工作坊拉近了他們與藝術的距離,也可讓被棄置的畫框重獲新生,一舉兩得。
 
要了解更多藝術教育專車和本地藝術家工作坊的詳情,可瀏覽香港藝術館網頁


走入群眾

走入群眾:  香港藝術館的藝術教育專車周一至周五駛往校園,周末則停駐駛公共場所,讓市民接觸藝術,吸納新觀眾。

走入群眾

欣賞藝術:  在藝術教育專車上,學生和市民可以觸摸藝術複製品,聽取導賞員講解藝術品的製作過程和背景。

走入群眾

藏品代表:  香港藝術館設計了四隻吉祥物,代表四類重要藏品。「古仔」(前排左)代表中國文物、「阿港」(前排右)代表香港藝術、「阿墨」(後排左)代表中國書畫、「油油」(後排右)代表歷史繪畫。

走入群眾

創作體驗:  藝術教育專車到訪學校,學生發揮創意,為吉祥物填色,體驗創作的樂趣。

走入群眾

討人歡心:  藝術館藏品吉祥物在學校成為「風頭躉」,吸引學生爭相拍照。

走入群眾

社區參與:  藝術家王天仁(右)舉辦工作坊,邀請市民利用被棄置的畫框做藝術品。


相關新聞

回到文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