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多年前,時任市政局議員的「維他奶之父」羅桂祥極力爭取,將原駐港英軍總司令官邸「旗杆屋」活化成茶具文物館,更將自己多年珍藏的茶具悉數捐出,作為館藏展品。今年適逢茶具文物館30周年誌慶,該館特別舉辦展覽「從豆奶到普洱」,展出逾80套精選茶具,訴說羅桂祥的「收藏故事」。
魚化龍壺 匠心獨運
中國飲茶傳統源遠流長,從不同年代製作的茶具中,可以看到茶文化的演變。茶具文物館收藏了明代名家時大彬製作的「蓮瓣僧帽壺」,壺蓋上有六塊蓮瓣,猶如《西遊記》裡唐三藏的僧帽。香港藝術館館長鄧民亮說,這個壺不但外形獨特,還改變了往後的造壺風格:「由時大彬開始,茶壺的造型擺脫傳統那種比較大的壺體,變得小巧、輕盈、精緻,有個人化、文人化的趨勢。」
明朝以後,歷代造壺師精益求精,不斷尋求突破。例如清末名家邵大亨製作的「魚化龍壺」,概念源自「鯉躍龍門」,寓意文人「一登龍門,聲價十倍」。最特別是壺鈕上的龍頭裝飾:一倒茶便會動,再倒茶還會伸出龍舌,可謂匠心獨運。
巧色芒果 意趣盎然
一般而言,紫砂泥多是褐赤色的,但今次展出的茶具中,卻有一個黃綠相襯的「巧色芒果壺」,外形跟芒果一模一樣,僅末端開了個小小的出水口,別具一格,意趣盎然。
「如果家長帶小朋友來看展覽,他們一定會喜歡這隻芒果壺。」鄧民亮補充說,這隻壺出自女造壺師蔣蓉之手,她是20世紀後期的七大工藝師之一,創出這款經典的芒果造形,吸引坊間的造壺師爭相仿製。至於為何紫砂茶壺能有這麼鮮豔的顏色?鄧民亮表示,這是由於製作者混合了不同的紫砂泥,燒製時產生化學作用,混出新的顏色。可見晚清以來,造壺師都在不斷嘗試、革新。
維他奶瓶 訴說歷史
是次展覽名為「從豆奶到普洱」,隱涵了茶具文物館的歷史:這座位於香港公園內的西式建築物,前身是駐港英軍總司令官邸,又名「旗杆屋」,當年由「維他奶之父」羅桂祥一手促成將它活化成茶具文物館,更無條件捐出大批私人珍藏作公開展覽。
為了紀念「維他奶之父」的貢獻,同場展出不同年代的維他奶瓶,與各式茶具相映成趣,並特設「懷舊角」,打造成舊式士多的模樣。鄧民亮笑說:「這樣可讓參觀者一起回味童年,就像飲茶時那種回甘的感覺,同時提醒大家,茶具文物館今年30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