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故雕刻家唐景森(1940-2008)畢生熱愛藝術,儘管31歲才學習雕塑,但首件作品已展現其獨特才華。他偏愛木材,以敏銳的觸覺為木雕注入生命氣息,令作品散發誘人的魔力。香港藝術館精選唐景森23組木雕作品,回顧他一生的成就,向這位前輩藝術家致敬。
唐景森是香港土生土長的藝術家,幼年在大嶼山生活,熱愛大自然,喜用人體、果實、植物為創作主題。他的木雕造型簡潔,線條流暢,當中以人體為主題的「素描系列」,精準描繪人體的線條、骨骼和肌肉。人家問他在素描甚麼,他的答案是:「我在素描生命。」
香港藝術館館長莫家詠說,今次展覽取名「誘惑觸覺」,是因為唐景森的木雕彷彿有種魔力,令人禁不住趨前觸摸:「若你定睛看着雕塑,你幾乎可感到其起伏,他的作品突破了木頭給人的固定感,彷彿不是一件死物,而是會呼吸的。」
唐景森創作態度嚴謹,一向用真人做模特兒,先畫速寫或拍下幻燈片,仔細觀察人體在不同姿勢和動作中的肌理細節,然後才動手做木雕。例如製作一件名為「倒立」的作品,他便要求模特兒倒立。休息的時候,他會跟模特兒喝喝茶、聊聊天,認為多溝通可為作品加添「人味」。
翅膀系列 盡顯刀工
穿廊過堂,「翅膀系列」的「翅」、「背鰭」、「長翅」、「展」映入眼簾。著名作家綠騎士曾說過,唐景森心中有一對翅膀。「翅膀代表自由、擺脫束縛,傳達作者心中的一份希冀,引發觀者共鳴,就像想飛出某個框框似的。」莫家詠進一步介紹,在唐景森的「翅膀系列」作品中,可以看到很多快而準的刀工,在堅硬的木材上刻出一片片細緻柔軟的羽毛:「稍為嘗試過雕刻的朋友都知道,要做到這種效果一點也不容易,一旦弄錯某個步驟,整件木材就報廢了,由此可見他的高超技巧。」
為了突出作品的質感、肌理和刀工,部分展品的投射燈光設有特別程式,不斷調整光暗、轉換焦點,讓觀眾即使不可伸手觸碰展品,也能跟隨燈光牽引,用眼睛來「撫摸」木雕。
貼心小品 鶼鰈情深
除了大型雕塑,場內還展出一件貼心的小作品,是唐景森遺孀唐趙慧儀珍藏的一條木雕項鍊。事緣1995年某天晚上,唐太太忙着為翌日的盛大宴會準備服飾,本身也是藝術家的她,不想穿得珠光寶氣,希望佩戴有個性的飾物。旁邊的唐景森見她一臉煩惱,便笑嘻嘻地說:「不用找了,明天我會送你一件小禮物,保證不會給其他女士比下去。」並隨即走進工作室,忙了一晚。第二天早上,一條用皮帶穿成的木雕項鍊已放在桌上。
唐景森從小體弱多病,不良於行,但這無阻他對藝術的追求和探索。1974年,他與友人創立香港視覺藝術協會,1977年獲市政局藝術獎(雕塑),在政府擔任設計工作23年,也屢獲部門首長嘉許,2008年更得到藝發局頒發的最佳藝術家獎。
莫家詠表示,唐景森和家人都不希望別人強調他身體殘障,認為對藝術而言,傷殘人士和普通人根本沒有分別,不能因為身體殘障,作品就可以多給分數。所以,今次展覽故意採用倒敍形式,由藝術家生前未完成的最後一件作品開始,首件木雕作結,讓觀眾先欣賞其作品,再認識其背景。
「讓觀眾看到卓越的藝術作品背後,其實有卓越的生命,他活得很出色,沒有受過自己限制。」
「誘惑觸覺——唐景森的藝術」展覽在香港藝術館舉行,展期至今年12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