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會生活
蒙古新聲遨遊壯麗草原
2013年06月02日
香港中外文化薈萃,市民經常有機會欣賞世界各地的藝術表演。應康樂及文化事務署邀請來港的內蒙古大草原科爾沁樂隊,成員來自牧民之家,自小跟隨父母和民間藝人學習音樂,青少年時期更考入音樂學院,接受專業音樂訓練,是新一代的蒙古音樂人。科爾沁位於內蒙古東部,有「民歌之鄉」的美譽。每位樂隊成員都擅於邊彈邊唱,並傳承了蒙古民歌獨有的「呼麥」演唱技巧,一人可同時唱出兩個高低音調。
「呼麥」在蒙古語是咽喉的意思,演唱者運用特殊的發聲技巧,閉氣哼出低音,又巧妙地調節口腔共鳴以高音唱旋律。「呼麥」於2009年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樂隊成員寶音表示,有人以為把嗓子喊啞了就是「呼麥」,但事實並非如此。他說:「『呼麥』是蒙古族獨一無二的唱法,基本上與唱歌一樣,只不過把常人沒有用來發聲的部位激活了。」
馬頭琴是蒙古最古老和最具代表性的樂器,因琴首刻有馬頭而得名,外型有點像大提琴,由兩條弦組成,琴聲悠揚婉轉,能表達遼闊草原上淒涼、滄桑和悲傷的感覺。
至於馬頭琴的起源,有很多說法,其中一個是相傳有一位愛唱歌的牧人,為懷念死去的小馬,取其愛駒的腿骨做琴杆、頭骨做琴箱、馬皮為琴面、尾毛為弓弦,並按小馬的模樣,把琴柄的頂部雕成馬頭,製成第一支馬頭琴。
要令傳統蒙古音樂,聽起來更富現代感,鼓手可謂功不可沒。樂隊成員寶音在豎着打的羊皮鼓上,自行加了一對木魚和搖鈴,仿如一套爵士鼓,令模仿馬蹄聲的傳統蒙古節奏,聽起來更逼真活潑。
科爾沁樂隊熱愛草原,熱愛音樂,早前應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的邀請來港獻藝,並與學生交流,他們又經常在內地和世界各地演出,宣揚蒙古音樂和文化。
對中國傳統音樂藝術有興趣的市民,別錯過康文署6月20日至7月28日舉辦的「中國戲曲節2013」,精選多個獨特風格的地方劇種,包括浙江婺劇、江蘇崑劇、粵劇和京劇等,並設有導賞活動、講座、工作坊和展覽等,詳情可瀏覽中國戲曲節網頁或「文化在線」流動應用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