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塘/香園圍口岸工程正如火如荼進行,以期明年年底竣工。整個工程採用不少嶄新技術,提升施工效率。口岸和相關連接路啟用後,不單改善北區交通、紓緩文錦渡口岸的繁忙情況,更可縮短往來香港與內地的行車時間。
行車隧道 全港最長
蓮塘/香園圍口岸的連接路,貫通粉嶺公路和口岸,全長11公里,主要路段包括4.8公里長的龍山隧道,是全港最長的陸上行車隧道。
龍山隧道工程浩大,採用兩種方式同步建造。粉嶺公路至流水響一段因地質堅硬,採用爆破方式建造;而流水響至萊洞一段土層鬆軟,地質複雜,則以鑽挖方式建造。
負責相關工程管理的土木工程拓展署工程師謝健瀚說,龍山隧道的鑽挖工程使用一台直徑達14.1米的隧道鑽挖機,是香港歷來採用的最大型雙模式土壓平衡隧道鑽挖機。
「這台隧道鑽挖機可按不同地質,用不同方法維持隧道挖掘面的壓力平衡,有效維持挖掘進度。另外,它配備承建商自行研製的系統,能即時檢測鑽頭零件的損耗程度,並配備機械臂,取代人手更換損耗的刀具零件,提高施工安全和效率。」
工程人員自2015年11月開始,利用鑽挖機從隧道北面入口鑽挖南行管道,至今年3月貫通鑽挖段南行線。承建商其後於流水響工地,以爆破方式開挖一個高23米、闊27米、長40米的地下洞穴,讓隧道鑽挖機在洞內調頭,展開北行管道的挖掘工程。
洞內轉移 世界罕見
「隧道鑽挖機重約3,200噸,長約100米,要把它調頭,又要避免碰撞四周岩洞牆壁,技術要求非常高。」
工程人員採用嶄新技術,先把鑽挖機分割成五份,再逐一放上直徑6米、重約130噸的大型水平轉盤,橫移調頭,過程長達三個月,但可換來更大成效。
「把鑽挖機調頭至北行管道挖掘工程的起步點,便不需重新製造一台隧道鑽挖機,可節省成本和縮減施工時間。這技術在世界罕見,在香港也是首次使用。」
謝健瀚又說,龍山隧道靠近北面出入口有一段急彎,為確保駕駛人士有足夠視野距離,保障安全行車,有需要將該路段由13.8米擴闊至22米,過程甚具挑戰。
「隧道鑽挖機的後方是運送物資和泥土的必經之路,同時又要進行擴闊工程,令工作變得複雜,工作人員要互相協調工序和時段。」
凌晨施工 限時完成
龍山隧道南面出入口連接粉嶺公路交匯處,工程主要包括興建四條總長度約4,300米的高架橋,在蓮塘/香園圍口岸連接路四個交匯處工程當中,最為大型和最複雜。
負責相關工程管理的土木工程拓展署工程師劉仲誠說,粉嶺公路交匯處橫跨粉嶺公路和港鐵東鐵線,為免影響日常繁忙的交通,高架橋採用預製組件安裝橋面,並利用預製件吊重機,裝嵌每件達46公噸重的組件。
「我們要百分百確保沒有物件或工具,從工作台掉落鐵路軌或行車道上,所以裝嵌工程只可在凌晨進行,而且須於兩小時內完成。」
人車直達 以人為本
蓮塘/香園圍口岸位於新界竹園區,鄰近香園圍,佔地18公頃,連接深圳東部,是香港首個備有人車直達設施的陸路口岸。
負責蓮塘/香園圍口岸工程管理的建築署工程策劃經理譚鈞平說,新口岸設有公共交通交匯處、私家車上落客區、400多個車位的公眾停車場,還有一條連接蓮麻坑路的行人隧道,附近居民和過境旅客無須轉乘禁區巴士便可抵達口岸。
「市民可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到新口岸,或駕駛私家車,停泊在停車場後,步行至旅檢大樓。我們希望讓旅客過境更方便快捷、更有效率。」
蓮塘/香園圍口岸的設計採用「以人為本,兩地相連」主題,港深兩地旅檢大樓是相連建築,以跨境行人橋連接,設計風格統一。
新口岸提供一系列節能減廢設施,包括人流感應器監控的自動扶手電梯、水冷式製冷機、太陽能熱水系統等,更設有污水處理廠,將污水循環再用。
「新口岸的污水經污水處理廠後,成為再生水,用作灌溉、澆花,也可減少污水排進深圳河。」譚鈞平說。
蓮塘/香園圍口岸是香港和深圳第七個陸路口岸,落成後,每天可處理旅客30,000人次和車輛17,850架次。
車輛經口岸可往深惠高速公路、深汕高速公路直達廣東東部(汕頭、汕尾、潮洲、揭陽等地)和鄰近省份(福建、江西等),縮短香港與廣東省東部、福建省和江西省南部的行車時間,有助鞏固香港在珠三角區域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