瑯瑯上口: 小朋友不單把「大嘥鬼」饒舌歌唱得瑯瑯上口,也明白當中信息,不會做大嘥鬼。
互動交流: 「大嘥鬼」午飯時間到訪學校,小朋友熱情招待。
印象鮮明: 「大嘥鬼」宣傳片導演王嘉明指創作團隊不想將「大嘥鬼」變成壞人,而只是個有壞習慣的朋友。
設計草圖: 設計過程中出現的多款「大嘥鬼」造型,最終統統因不夠「眼闊肚窄」而「落選」。
「盞鬼」: 惜食香港運動督導委員會成員潘啟廸建議角色的名字由「大嘥使」改為「大嘥鬼」。
一隻「大嘥鬼」的誕生
2013年11月10日
今年5月面世的「大嘥鬼」,是環境保護署為宣傳「惜食香港」運動而設計的角色。半分鐘的宣傳片中,「眼闊肚窄」、頭大身細的「大嘥鬼」盡顯浪費本色,到餐廳和超級市場亂點亂買,結果把大量吃剩,甚至「原封不動」的食物,當作垃圾倒掉,浪費程度令人側目。
幕後創作團隊表示,刻意把「大嘥鬼」塑造成「反面教材」,藉以喚醒港人珍惜食物,減少浪費。
眼闊肚窄 一看便明
「眼闊肚窄」這說法在中英文都有,用來揶揄那些貪多却其實吃不完,結果把食物浪費掉的人。「大嘥鬼」的創作意念,正正來自「眼闊肚窄」。創作團隊曾構思多款「大嘥鬼」造型,高矮肥瘦都有,但最終統統因為不夠「眼闊肚窄」而「落選」。幾經修改,才敲定現在的「大嘥鬼」形象。
角色起初叫「大嘥使」,源自英文「size」一詞的中文諧音。為宣傳提供意見的惜食香港運動督導委員會成員潘啟廸認為,「大嘥使」未夠「盞鬼」,建議改叫「大嘥鬼」。
為了令角色更突出,「大嘥鬼」被賦予揮霍無度、肆意浪費的性格特徵。「大嘥鬼」的行為,或許正是現今都市人生活的寫照。宣傳短片導演王嘉明舉例,不少人都曾,不知不覺在超市買了大量食物,最終因為食用期限過了而要丟棄,變成「大嘥鬼」。
她說:「我們設計的『大嘥鬼』,行為上有點『乞人憎』,但也不至於是壞人,只是個有壞習慣的朋友。」
饒舌歌詞 諷刺寫實
浪費行為當然要不得,但鼓勵人們改變壞習慣,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創作團隊一開始便決定為「大嘥鬼」創作一首饒舌歌,擺脫傳統的說教模式,以輕鬆、直接和有趣的手法,呼籲大眾不要做「大嘥鬼」。
30秒的饒舌歌,節奏明快,歌詞寫實且帶點諷刺意味,其中「食得晒先至好買!食得晒先至好嗌!」更是重點所在。
王嘉明說:「宣傳片播出不久,很多小朋友已把整首饒舌歌唱得瑯瑯上口!」她還笑說,以小朋友現時在家中的地位,相信不難把「惜食文化」推廣至父母、長輩、甚至家傭。
聖文德天主教小學校長張偉菁也同意「惜食」習慣應該從小培養。多年來,她積極在校內推行「惜食文化」,鼓勵同學午餐不吃剩,收集果皮等廚餘作堆肥,在校內種菜。早前「大嘥鬼」趁午飯時間到該校與學生交流,小朋友非常雀躍,爭相與「大嘥鬼」握手和拍照,還大跳大唱饒舌歌。「大嘥鬼」看似很受歡迎,但小朋友同時明白,「大嘥鬼」其實是壞榜樣,自己絕對不會做「大嘥鬼」。
移風易俗 戒除陋習
張偉菁是惜食香港運動督導委員會成員,她表示,「惜食香港」的「大嘥鬼」令她聯想起七十年代宣傳「清潔香港」的「垃圾蟲」。另一位成員潘啟廸說,兩者都是移風易俗的長期運動,亦代表香港在不同階段的文明進步。他說:「以往提醒大家不要隨處拋棄垃圾,這年代物資豐富,我們便有責任教育下一代要惜物,不可隨意浪費。」
潘啟廸認為,相對以往人們追打「垃圾蟲」,「大嘥鬼」形象沒有那麼負面,甚至有一天希望它會改掉陋習。導演王嘉明也表示,「大嘥鬼」將來有很多發展空間,甚至想過讓他成家立室,妻子叫「大嘥婆」,再誕下兒子「大嘥仔」。
聖誕新年將至,「大嘥鬼」可能在街頭現身,提醒大家慶祝佳節、大吃大喝時,切忌眼闊肚窄,應該適量預備食物,避免產生大量廚餘,造成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