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型大小
預設字體大小 較大的字體 最大的字體 訂閱RSS 進階搜尋 網頁指南 流動/無障礙瀏覽 English 繁體 简体
圖片

保育大使: 中學生胡應標(左)和潘莉翎(右)將出發到南極考察,與科學家交流。

圖片

薪火相傳: 野外長征南極考察之旅策劃人陳嘉俊期望,考察員可將極地保育信息傳揚開去。

香港學生南極試煉 亞洲首隊

2010年11月13日

     香港首次有學生出發到南極考察,更是亞洲首個南極中學生考察團。在極地探險家李樂詩的協助下,破天荒在中國駐南極研究站長城站留宿,跟極地科學家貼身交流。

 

    「我一直對南極都很無知,不知道南極原來有這麼多生物和美麗的冰川。」讀中五的極地保育大使潘莉翎,期望今次南極之行能拓闊眼界,親身感受南極受全球暖化影響,如冰川融化、動物找不到食物而瀕臨絕種等情況。

 

與極地科學家交流

 

     潘莉翎本身很喜歡企鵝,有機會踏足南極,她最想看的,當然是一群群可愛的企鵝在白濛濛的雪地上左右擺動、集結成隊。「我會拍很多企鵝相片,回港後製作成聖誕卡送給親朋,一方面可表達心意,同時亦可宣揚環保意識。」不過,為了維護生態平衡,到訪的人類必須與企鵝保持3米距離。

 

     另一位極地保育大使胡應標同學,是校內環保分子,早已關注全球暖化議題。他期望與駐南極科學家交流,對他們的研究有更多認識。他說:「雖然我未必能很深入地了解他們所做的科研,但只要我們能多學一點,多做一點,所知的東西必定比想像中多。」

 

     今次考察團,香港大學地球科學系教授陳龍生也會隨團出發,擔任學術顧問,安排學生收集當地水質、地質和氣候數據作分析匯報。學生通過相關評核後,相等於完成1個屬3學分的本科課程,並獲香港大學承認。

 



嚴格挑選入圍學生

 

     怎樣才有機會成為南極考察團一員呢?首要條件是年輕,這次招募的極地保育大使,全是中四至中六學生,他們要先提交計劃書,說明如何在校內實行及推廣環保活動。

 

     今年4月接受報名後,主辦團體仁愛堂和野外動向共收到超過300份計劃書,從中挑選107人接受訓練,包括參觀回收場和參加節能講座,還要攀山涉水,進行連串的野外歷奇訓練,建立個人自信和團體合作精神。

 

     107人在開學後的3周內,要在校內落實執行原訂的環保計劃,如何發動同學參與是重點之一,並將成果撰寫成報告、拍成短片,呈交給評審團。最終入圍的17人,每人可獲全數13 - 14萬元的旅費和裝備贊助,一分錢也不用支付。

 

栽種年青保育種子

 

     為什麼要帶中學生到南極去?野外長征南極考察之旅策劃人陳嘉俊表示:「不少人認為環保是成年人的議題,但我們今次特別挑選中四至中六的學生去南極,就像栽種新的種子,讓他們萌芽,將極地保育信息傳至下一代。」他說,這群學生日後有機會成為決策者,由他們來推動環保絕對是好事。

 

     考察團11月25日出發,12月12日回港。他們要先乘飛機到巴黎,再轉機到阿根廷最南部的烏斯維亞,再乘坐考察船,花56小時橫渡出名驚濤駭浪的德雷克海峽,第5天才到達南極半島,進行為期10日的考察。

 

     第一次前往極地,更是離家出門時間最長的一次,潘莉翎坦言「有啲驚」,但她不擔心會「暈船浪」。她說:「到時隔離左右都一齊嘔,也沒有所謂。別人能克服的問題,為何自己克服不了?!」

 

自信與體能的考驗

 

     本身有弱聽的潘莉翎,要配戴助聽器,嘈雜環境或身邊人一同說話,便未必能聽得清楚,但她表示,「行程中一定會留心聆聽安全指示,保障個人安全,教授講解時,定會專心,警惕自己不要分心,所以聽障問題,對我來說,並不是一個大障礙。」

 

     面對長途旅程和極端天氣,考察團成員的生理和心理都受到考驗。隨團有多位經驗豐富的工作人員,包括醫生及從事教育工作19年的林克忠,貼身照顧學生。林克忠為參與這次南極考察,毅然辭去副校長職位,皆因今次旅程「非去不可」。

 

     林克忠曾多次率領學生到外地遊學,今次到南極,坦言對自己是項挑戰。「今次有幸與同學一起體驗,我已定下目標,回港後一定與學界分享經驗,並期望帶同考察團學生,到不同院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