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愛社會: 政務司司長唐英年表示,要建構關愛社會,社會各界也可出一分力。
政務司司長
政務司司長協助行政長官,督導指定的決策局的工作,並在確保政策制訂和實施的協調上擔任重要角色。
財政司司長
財政司司長的主要職責,是協助行政長官督導財經、金融、經濟、貿易和就業範疇內政策的制訂和實施。
唐英年:香港轉型挑戰大 社會應自強不息
2010年10月10日
香港作為一個已發展的城市,今後的發展模式將逐步改變。政務司司長唐英年接受《政府新聞網》專訪時指出,香港未來的發展路向,除了注重經濟,還應兼顧社會、民生、環境、保育等多個方面,追求均衡發展,而政府在當中的角色將更形重要,既要引領市民在政策上討論、參與、尋求共識,又是一個平衡各方利益的把關員。
唐英年表示,在回歸以來這十多年間,香港無論在經濟社會或政治上都步入歷史性的轉型期,過程中,包括貧富差距擴大、社會流動性放緩、發展與保育的矛盾、擔憂香港被邊緣化而引發信心不足等連串社會問題,都逐步浮現。不少市民開始反思香港的發展模式,對政府的角色也有新的要求和期望。
轉型求變 彷如置身「壓力煲」
他指出,隨著內地改革開放,香港面對經濟轉型,過往由製造業轉變為以服務業為主,過程中很多人要重新學習,適應轉變。但轉眼服務業也要順應全球化和內地的進步而提升,走向高增值和創新。這種變化令港人要面對新一輪的轉型壓力,要不斷創新求變、增值學習,以求加強競爭力。
內地改革開放固然為香港帶來很多商機,但唐英年認為,同時亦令勞動人口承受壓力,「就像置身在一個壓力煲。」而內地變革勢將持續,「不少香港人產生困惑,擔心被邊緣化,擔心落後於國家發展,擔心被廣東、珠三角、廣州及深圳追上。」
在政治上,香港也面對一個轉型,回歸前的1991年,當時的立法局首次有直選議員出現。他說:「近20年間,香港整個政治生態出現巨大的變化。在民主化進程中,香港人適應得很快,學習到民主政制下享有的權益及所帶來的責任感。」
他認為,不少港人都希望民主步伐能走快一點,但香港是一個多元社會,在民主路程上不會一帆風順,難免會有挫折和挑戰,2005年政改方案被否決便是一個例子。
處於這種歷史性的轉型期中,他明白社會上容易產生一股低氣壓,部分市民會感到困惑,甚至產生不滿情緒。他呼籲「大家共同探討,共同努力,走出這種局面。」
調整管治思維 加大政府角色
唐英年認為,面對這些轉變,政府無可避免地要同步調整管治思維和角色。
「政府必須發揮幾個基本功能:一是基本價值的捍衞者,堅守及維護大家普遍認同的核心價值:人權、法治、自由、民主、廉潔,要清楚看到這些價值和原則是保持香港發展的基石。」
「二是妥善分配社會資源和調和社會矛盾。在這個過程中,政府要讓公眾看到我們是公開、公平、公道、公正的。政府還要適當地發揮引導作用,引領社會去討論、營造共識。」
唐年英說,在轉型的過程中,市民自然會對政府產生更高的期望。「這種期望,不單要求我們在經濟上做大個餅,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同時有更強的聲音要求我們改變發展模式,不能光看GDP增長,而是在社會、民生、環境、保育等各方面追求均衡發展。」
但他指出,過程中將無可避免會觸及社會資源分配甚至不同利益的對立,而政府作為引導者,要平衡各方利益,讓市民可參與政策制訂過程,並帶領、引導群眾營造共識並努力推行,因此政府的角色將會愈來愈大。
政商攜手 扶助弱勢社群
對於貧富懸殊的問題,唐英年表示,通過發展經濟創造就業是重要的途徑,但同時在經濟成果的分配和協助弱勢社群方面也要下工夫。他以最低工資為例,就是要令打工仔有更合理的收入。而當日由他擔任主席的前扶貧委員會,就是以助人自助的宗旨及精神協助弱勢社群,像委員會建議並已實施的跨區交通津貼和兒童發展基金,目的就是在受助者起步時,扶他們一把,為他們提供機會走向自助。
唐英年認為,要建構一個關愛的社會,不應單靠政府,社會各界都可以出一分力。
「政府對弱勢社群要有承擔,但資源畢竟有限。事實上,社會上有很多有心人,其中不少來自商界,出錢出力,以不同的方式協助有需要的人。無論是財政上還是人力上,這都是非常龐大的資源,很值得我們去思考如何更好地運用這方面的資源,發揮最大的效益。」
「這不單是助人那麼簡單,而是通過更好地結合民間、商界和政府的力量,令社會產生凝聚力,向共同的目標,不論背景、不分彼此地去做一件事。」
自強不息 以整體利益出發
唐英年強調,與此同時,港人要有自強不息的精神,保持旺盛的鬥志。「2003年我出任財政司司長那一年,社會面對沙士後經濟低迷,失業率高達8.6%,有人問我,為何有信心接任財政司司長一職呢?我當時的答覆是,我對香港人有信心,這個信心是來自香港人多年來自強不息的精神。」
但他補充,純粹靠信心並不足夠,還要終身學習,自我增值,要有與時俱進的心理準備,香港是個已發展的經濟體系,愈來愈規範,要有突破性的發展,必須靠高增值和創意。
被問到近期政府處理一些涉及社會民生事務時遇到不少阻力,唐英年表示,隨著社會進步,市民勇於表達訴求,這是很正常的。「像我們處理骨灰龕、堆填區等問題,大家都不希望這些設施在自己附近。但政府有責任從整體看問題,多數人的利益應該高於小眾的利益,當然也應該妥善處理和解決受影響人士的關注,盡量爭取他們的理解。」
「社會上有不同意見正常不過,要互相尊重、講求妥協。我們能通過2012年的政改方案,其中一個重大的意義,在於各方面在處理矛盾時都趨向成熟,以求同存異之心解決分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