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a Javascript-enabled browser. 050628tc20005
香港政府新聞網  
 香港政府新聞處網上採訪室
*
2005年6月28日
*
*
展覽
*
歷史博物館辦達德學院歷史展
*
達德學院
文化清泉:歷史博物館舉行的「文化清泉 --- 香港達德學院歷史展」,展出50多項珍貴文物及百多幀歷史照片。

     由明天起至10月3日,市民可透過「文化清泉 --- 香港達德學院歷史展」展出的50多項珍貴文物及百多幀歷史照片,認識40年代名師薈萃及桃李天下的達德學院在香港所發揮的作用。

 

     香港達德學院誕生於40年代的國共內戰時期,由創辦至結束為時雖然不足兩年半,卻印證了香港與中國大陸的緊密關係。

 

     抗日戰爭勝利後,內地不少知名的學術界、電影界、文藝界及新聞界的工作者雲集香港;達德學院的設立正好為這批文化人提供就業機會,並為新中國培訓優秀的愛國青年。

 

學院收納大量文人

 

     香港達德學院是在國共內戰期間,由中共廣東區委和愛國人士在港合辦的全日制文科大學,由抗日將領蔡廷鍇借出屯門青山的瀧江別墅為校舍。

 

     校名取材自《禮記》的<中庸>篇,「智、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該校經香港政府的教育司批准下立案招生,於1946年10月10日開學,至1949年2月23日被撤銷註冊資格,雖然只有兩年多,卻吸收了40年代後期大批來港避居的文化學人。

 

     這些文化學人為達德學院提供了優良的師資,培育了超過800名優秀青年,在不同的工作崗位上發揚達德的無私精神。

 

     當時曾在達德學院擔任教席或客席講者的著名文化學人,包括何香凝、喬冠華、茅盾、曹禺、郭沫若、侯外廬及千家駒等,輝煌一時無兩。

 

去年列作法定古蹟

 

     達德學院關閉後,倫敦傳道會(今世界傳道會)在1952年購入該校,作為何福堂會所教學及學生住宿之用。

 

     1961年,倫敦傳道會把會所的業權轉交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至1999年,教會曾提議拆卸何福堂會所及毗鄰的拔臣學校和何福堂書院,引起香港傳媒的廣泛關注。

 

     2004年3月26日,原香港達德學院的本部大樓(現稱馬禮遜樓)被列作法定古蹟,令這份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得以保存。

 

     是次展覽於歷史博物館大堂展出,免費參觀。

 

     歷史博物館位於九龍尖沙咀漆咸道南100號(香港科學館旁),開放時間為每天上午10時至下午6時,周日及公眾假期上午10時至晚上7時,逢周二休息(公眾假期除外)。

 

     展覽廳入場費10元,全日制學生、高齡人士及殘疾人士半價優惠,逢周三免費入場。

 

     有關展覽詳情,可瀏覽歷史博物館網頁,或致電27249042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