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香港特區在民主進程上取得重大突破,作為國家最高權力機關的人大常委會作出憲制《決定》,香港可於2017及2020年普選行政長官和立法會。
人大常委會的《決定》,為普選時間表提供權威性的指引。特區政府決心處理好2012年行政長官及立法會選舉;除了為政制順利過渡至普選鋪路,更重要是重建市民對特區政府與立法會能夠凝聚共識,推動社會政制發展的信心,減少社會爭拗,讓香港社會在穩定中求發展。
竭盡所能爭取空間
特區政府4月14日推出2012年建議方案,充分借助民選區議員具備的廣泛民意基礎,增加兩個產生辦法的民主成分。這是特區政府在人大常委會《決定》的框架下,爭取到最大的空間。
在未來數月,特區政府會竭盡所能,爭取市民和立法會支持方案。2012年政制邁步向前、抑或停滯不前,端視立法會是否願意以三分之二多數通過方案。
在這關鍵時刻,立法會內部分泛民黨派選擇走激進、抗爭的路線,請辭後再參加立法會補選,並把方案標籤為「大倒退」,重施2005年以喊口號壓制理性討論的手法。
進步方案何來倒退
在周日的《城市論壇》上,公民黨黨魁余若薇公開指方案增加功能界別議席,為普選立法會設置障礙,所以要否決。我認為議員可以不同意方案,但不可以不誠實,事實是:
•特區政府已爭取到普選時間表;
•方案已回應2005年泛民議員否決方案的主要原因,建議只由1人1票產生的民選區議員參與兩個選舉的互選,並由比例代表制產生區議會議席,讓建制和泛民黨派有公平機會爭取這些議席;
•特區政府已承諾在立法會通過2012年兩個產生辦法建議方案後,盡早在本地立法層面就取消區議會委任制度的問題提出建議。方案從任何角度看都較目前的選舉辦法民主進步,又何來倒退呢?
•方案除了增加5個直選議席外,5個新增功能界別議席將全數由民選區議員互選產生,令2012年立法會有接近6成的議席由地區直選或間選產生,「傳統」功能界別議席只剩4成,這個議席比例能讓立法會更有機會就功能界別問題達成共識。若再加上由1人1票產生的專業界別代表,議會內民主開放立場的影響將更為彰顯。但若泛民黨派否決方案,即是維持立法會內現時的政治困局,這又何來有助香港達至普選呢?
人大常委不能越位
特區政府充分理解泛民黨派對於將來普選模式的關注,特別是功能界別的問題,但人大常委會的《決定》,只授權特區政府處理2012年兩個選舉。
中央亦必須按《基本法》和人大常委會相關《解釋》和《決定》辦事,即是普選模式必須先得到立法會三分之二多數通過、行政長官同意,才由人大常委會批准或備案。
若中央現階段便就普選模式作承諾,即是繞過立法會把普選模式強加於香港,這又是否泛民議員希望看到呢?
五步走入普選大門
事實上,為了回應部分泛民黨派的訴求,人大常委會副秘書長喬曉陽在方案出台當日公開表明,中央已打開了普選的大門,5步走完便能進入這個大門。泛民黨派不應輕視這談話的實質意義,就是中央明確表明已為普選開綠燈,只要香港內部能達成共識,走完「5部曲」,普選便可實現。
有部分泛民黨派選擇走溫和、理性的路,並尋求與中央打開溝通渠道,這有利於香港長遠管治,亦有利於推動社會就將來的普選模式凝聚共識。
對於這些泛民黨派能放遠眼光,是值得肯定的,而特區政府會繼續充當橋樑,希望能玉成其事。但溝通必須有互信基礎,泛民黨派一邊拒絕相信人大常委會《決定》內莊嚴承諾的普選時間表,一邊咀上說希望溝通,這是否說得過去?
加強互信有助溝通
泛民黨派不接受民主進步的2012方案,又如何有助與中央加強互信和溝通呢?
由不同的學術和民間機構進行的民調都顯示,香港市民是希望政制向前邁進。
2017年普選已近在咫尺,這是泛民黨派一直以來所爭取的,亦是香港市民所期待的。若泛民黨派再次讓民主向前的機會溜走,令2012年政制原地踏步,這只會為落實普選加添障礙,令香港市民再次失望。泛民的朋友:你們忍心嗎?
(以上是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林瑞麟4月23日在報章發表的文章摘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