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前左右,香港正準備作很大膽的投資決定,就是興建1條鐵路接駁入中國大陸。這個把香港連接到1個更大的腹地的建議,眼光獨到,最早提出者是19世紀中業1位英國工程師、有「印度鐵路之父」之稱的史蒂文生。
他的主張遲遲未能實現,因為當時不少人認為,香港與內地已有很多服務良好的海上輪班,沒必要斥巨資建鐵路。
直至世紀之交,內地紛紛興辦鐵路貫通各大城市,殖民地政府怕坐失良機,遂於1905年決定籌措、興建和營運1條由九龍半島到廣州的「九廣鐵路」,廣州以北則接上京廣鐵路主幹線。
投放鐵路旨在利民
「連通」一直是香港賴以生存和蓬勃發展的關鍵。百年前如是,今天亦不變。修橋建路,通常是政府的基本工作和責任。去年香港政府用於道路建設及維修的開支達49億元。
這些投放,旨在利民。好像教育一樣,公路、鐵路等基礎建施是社會前進的投資,但很多時候因涉及龐大金額,回報期既長又不確定,私人每每不願意斥資而為;相對之下,為�眾人之需要,整體之社會利益,當前及後世的福祉,政府在這方面動用公帑,是種用得其所的長期承擔。
政府計劃興建廣深港高速鐵路,用上500多億元,乃出於上述同一道理。修建鐵路,屬於跨世代工程,一條接駁得宜、有用的軌道,一旦鋪成,使用過百年,上述提及經歷一個世紀考驗的九廣鐵路是最好明證。
當年建九鐵,無人懂計算經濟效益,今天香港建高鐵,政府估算50年經營期,單單從旅客節省時間和安全,及營運者成本,可有870億元的效益,並有310億元的剩餘價值;不但不會令納稅人年年「填�」,政府從港鐵在經營期內,預計還可收到總共281億元的收入。
建造高鐵社會共識
這個本身已是很具說服力的數目,固然未計算高鐵帶來人流所創造的額外旅客消費、服務和生意機會,更未包括促進公務往返、探親、文化嚮往、人文共融的非經濟貢獻。
香港人需要盡快建造高速鐵路,已是社會廣泛共識。其設計和建造,都是按功能需要和實際出發,本身實而不華,沒有不必要的鋪張或浮誇。
造價不菲,主因乃為�保護環境等因素而作全隧道式興建,世界性建築材料價格上漲,及西九龍總站藏於地底,把地面空間回饋市民等。日後這空間與西九文化區連成一片,將為稠密城市開闢綠化新天地、旅客新「亮點」。
(以上是運輸及房屋局副局長邱誠武11月30日就興建廣深港高速鐵路在報章撰文摘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