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補充協議5剛在上周簽訂,並宣布多項在廣東以先行先試形式推行的開放市場和便利化措施。粵港兩地服務業合作展開了全新面貌,聚焦發展兩地服務業是雙方首要任務之一。
在中央政府和廣東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今年成功落實25項深化粵港服務業合作先行先試的措施,涉及的領域涵蓋會計、建築、醫療、旅遊、教育、環境、社會服務、運輸和個體工商戶等。
雙方簽訂多項合作協議,令CEPA及其補充協議的優惠措施,可在未來1年率先在粵實施。雙方也會加強交流和宣傳、建立通報磋商機制、加強對香港服務提供者的支援,以便香港業界能加速落戶廣東。
國家為改變經濟發展模式,優化產業結構,自2006年年底,推出多項新政策,包括調整加工貿易政策、實施《勞動合同法》和收緊環保標準等。
紓緩港企經營壓力
特區政府及港商明白產業轉型及轉移的重要,但短期來說,這些措施對在粵的港資加工貿易企業帶來一定衝擊。
最近,省政府推出400多億元的措施,鼓勵產業向東西兩翼及山區轉移。這些措施,包括增建基礎設施、開發轉移工業園區、培訓勞工技能、發展重點產業,以及寬減電力價格等。
省長指出,省政府對珠三角企業的支援中,香港的中小企將直接受惠。我相信有關措施會紓緩香港企業的經營壓力,為加工貿易轉移提供很大的推動力。
至於轉型升級方面,最大的障礙是企業必須停產,為其原進口設備作價補稅。粵方在外經貿廳及多個部門的努力下,推出了措施協助企業在不停產的情況下升級轉型,大大減少對企業正常運作的影響,而設備也可不作價結轉,減低了資金壓力。
我希望粵方能盡快向我們提供有關「不作價結轉、不停產轉型」操作指引的具體詳情,以便我們向港商詳細闡釋。
我期望粵港雙方繼續加強合作,協助港資加工貿易企業,讓他們積極回應國家的呼籲,早日升級轉型或轉移。
當然,要收到預期的效果,業界的配合最為關鍵。因此,我希望粵方在推動升級轉型或環保等政策時,能繼續考慮業界的意見,並因應他們的關注及需要,給予較大的彈性和調整相關措施。
建綠色優質生活圈
為改善兩地居民的生活質素,以及滿足對優質生活環境的期望,我於今年3月提出建立「綠色大珠三角地區優質生活圈」的構想。
「綠色大珠三角地區優質生活圈」以互惠互利,互相理解為原則,在以往合作的基礎上,擴展至全方位的合作。
除了以改善區域空氣質量為重點,訂定2010年後的空氣質量指標及減排目標外,同時會加強在其他領域的合作。兩地也會積極爭取共同參與國家「十二.五」的環保規劃,為珠三角地區環保發展提供有利條件。
廣東省政府邀請國家環境保護部的中國環境規劃院就建立「綠色大珠三角地區優質生活圈」進行調研。調研小組於7月中旬到香港出席座談會及實地考察,相信可為兩地未來的環境規劃合作提供寶貴建議。
加強兩地大型基建的規劃協調和合作,確保整個區域合理布局,繼續是粵港合作的重點之一。
其中,興建港珠澳大橋已獲得中央政府原則同意,並對大橋主體工程給予資金支持,預計大橋不遲於2010年動工興建。
廣深港高鐵快動工
廣深港高速鐵路項目建設和港深空港合作方面,按目前進展,預計廣深港高速鐵路香港段可以在2009年動工,而深港機場軌道聯絡線的前期研究,可望於今年年底完成。
在口岸合作方面,港深雙方同意按蓮塘╱香園圍前期規劃研究的建議,在港深東面增加1個新的陸路口岸,進一步方便港深以至香港與粵東的人流及物流。
深港雙方期望在今年9月召開「港深邊界區發展聯合專責小組」會議,商討項目的詳細情況,並於會後正式公布開展建設蓮塘╱香園圍口岸的具體工作,包括建設口岸設施、港方連接道路、土地安排和預計投資等。
粵港兩地的合作,在這10年間,項目漸趨多元化。未來兩地的合作應從政府層面上的合作,全方位擴展至民間合作為主導,令社會各界,例如商會及行業間都在推動兩地合作中扮演更積極的角色。
兩地合作也正逐步推展至回應兩地居民關注的民生訴求。我們會繼續與粵方在科技、信息化、知識產權、城市規劃及發展、旅遊、教育、人才交流、文化、體育、和社會福利等範疇加強合作交流。
最近,海峽兩岸提升了合作關係,兩岸的交往更為積極。這對珠三角地區與台灣進一步開拓經貿合作帶來了新挑戰及龐大商機。香港貿易發展局計劃在台北開設辦事處,香港也提出成立「香港╱台灣經濟合作委員會」的構思。
香港和廣東具有很強的互補性,兩地過去30年的成功經驗,已證明兩地的合作的方向完全正確及具有巨大的生命力。
粵港合作正踏上新的台階,雙方以「勇於求變、敢於創新」思維在多層面、全方位推動並爭取更多突破,促進兩地優勢互補,提升兩地經濟社會發展至世界級的層次,為兩地人民造福,並為國家的興盛富強貢獻力量。
(以上是行政長官曾蔭權8月5日在粵港合作聯席會議第11次會議上的主題發言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