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a Javascript-enabled browser. 061006tc11001
香港政府新聞網  
 香港政府新聞處網上採訪室
*
2006年10月8日
*
*
*
重新檢視校本評核設計
*

     時代不斷轉變,考評制度作為教育事業中的重要一環,亦須因應社會及教育制度的發展而不斷改進。20年來,考評制度的其中1項全球性轉變,就是在公開評核中,逐步加入校本評核的元素。

 

     公開考試一直被視為篩選工具,把學生的能力區分為不同等級,從而發揮分流作用,決定學生繼續升學或就業;影響所及,儘管課程改革的目的是配合社會需要,盡量發展學生的各種能力,但公開考試仍主導�中學的學與教。

 

     校內的評核亦多模擬公開考試,倚賴紙筆考核,令應用知識、創意思維、溝通等難以紙筆考核的能力得不到應有的重視。

 

     世界各地教育系統的經驗顯示,在公開考試引入校本評核可以改善以上的問題。

 

     由於校本評核會透過多元化的課業評核學生在各方面的表現,因此能帶來正面的學習效應。教師可以作出適時的回饋,讓學生了解自己的強弱項,從而不斷改進,提高學習成效。

 

全面評核學生能力

 

     恆常的評核可以較全面地評核學生的能力,減輕學生應付「一次過」公開考試的心理壓力。

 

     校本評核是整個課程規劃、學與教及評估過程中,不可分割的部分,應以日常的學與教活動為評核內容。

 

     例如,中國語文科的日常課業、理科的實驗作業、通識教育科的獨立專題探究、視覺藝術科的創意作品,都是教學過程中不可或缺的。

 

     學校規劃課程時,可參照校本評核和公開考試的佔分比重,預留足夠課時進行有關活動,也需參考課程及評估指引內的建議,平衡兼顧評估的質與量,把校本評估融入日常教學活動中,避免學生和教師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於評估活動,因而影響學習效能。

 

     其實,公眾普遍認同校本評核的理念,但部分人士憂慮評核是否公平、師生工作量等問題。

 

     課程發展處及香港考試及評核局因應各界的意見和疑慮,重新檢視各科校本評核的設計和作出修訂,包括減低校本評核的要求及比重,採用循序漸進的推行策略,就現時尚未引入校本評核的科目,向學校提供過渡安排及推行模式的選擇方案,從而調校實施的步伐,以照顧學校間的差異,並讓教師有充裕的時間和空間,掌握校本評核的要求和程序。

 

評分水平趨向一致

 

     考評局將製作單張及光碟,向家長和公眾人士介紹校本評核的理念及推行方法。

 

     考評局將制訂評分準則、示例及指引,使教師所作的評分可趨向一致;並開辦教師培訓課程,加強教師對校本評核的認識。

 

     個別科目由考評局委任統籌員,負責解答教師的疑問;考評局亦會跟進處理學校在進行校本評核時遇到的困難。

 

     香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已清楚了解自己所教學生的水平,只要得到適切的指導,便可充分掌握評分標準。

 

     不過,教師並不一定熟悉其他學校學生的水平,因此,不同學校的教師在評分寬緊上存在差異,是可以理解的。

 

     要消弭這種差異,考評局必須制訂調整機制。校本評核的成績將參照學生的公開考試成績而調整,但學校評定學生的次第則維持不變。

 

     至於考生人數較少,以及評核內容與公開考試極不相同的科目,則採用非統計方法調整。

 

有效機制防止作弊

 

     有人擔心學生繳交的課業並非本人作品。其實,所有學校都有行之有效的校內品質保證機制,防止學生作弊。

 

     問題的癥結不在於防範學生作弊,而在於社會、學校、教師和家長須加強培養學生的誠信價值。

 

     學生重視誠信,學校的品質保證機制有效,才可徹底消除作弊的行為。

 

     事實上,香港推行校本評核的歷史相當悠久,已累積了豐富的寶貴經驗。

 

     到2007年,將有15科會考科目和13科高考科目包含校本評核的元素。考評局將在已有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一套完善的機制,確保新學制的校本評核能順利推行。

 

(以上是教育統籌局常任秘書長羅范椒芬10月8日發表「羅太與你共建新學制」系列文章 ---「考評制度 與時並進」全文)
教育統籌局常任秘書長羅范椒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