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a Javascript-enabled browser. 060924tc11001
香港政府新聞網  
 香港政府新聞處網上採訪室
*
2006年9月24日
*
*
*

針對原因  防青少年輟學

*

     教育統籌局的數字顯示,長期以來,每年約有1,200多名小一至中三的學生輟學,其中又以中一和中二輟學的學生最多。

 

     由於香港實行9年免費普及基礎教育,因此,15歲或以下的少年重返校園的機會較高。學生一旦超過15歲,獲學校接納的機會便相對減低,這也是導致「雙待青年」其中1個原因。

 

     2004年年初,教統局成立青少年持續發展及就業相關培訓專責小組,為待業待學青年制訂合適的培訓試驗計劃,並把曠課組的工作範圍伸延至15歲以上的青年。

 

提供適應課程

 

     香港基督教服務處提供的「有學返工程」,便是專責小組資助的1項計劃,目的是協助年齡介乎15 - 19歲,教育程度在中三或以下,有志重返校園的年青人提供適應課程。

 

     課程並借用中學場地模擬真實的上課情況,課程涵蓋中、英、數,另設溝通技巧、通識科和戶外專題研習,旨在培養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能力。

 

     有中學校長取錄了兩位「有學返工程」的畢業學員,說他們在整個學年內,均能積極地向既定目標邁進,表現良好。

 

     該校長指出,「有學返工程」為學員在入學後安排合適輔導活動,更幫助學校了解學生,都是成功的重要元素;並希望有更多學校願意接受這些學員,給他們機會重拾自信投入學習。

 

重燃學習興趣

 

     這計劃證明教育界與社福界攜手合作,可以重燃學生學習興趣。在知識型經濟的年代,沒有相當於中學畢業的學歷和穩固的知識基礎,實難以在社會上立足。

 

     即使學生已超過15歲,只要他們有意升學,我們都要給予機會。自2001 - 02學年起,政府已提供足夠的高中學額,讓有志繼續升學的學生就讀。

 

    「有學返工程」屬補救性質工作,所謂預防勝於治療,因此,我們必須針對學生輟學的3大原因,包括對學習失去興趣、自尊受損,或受到其他誘惑,然後再採取相應的預防措施。

 

     因為學生離開學校的時間愈長,便愈難適應校園生活,年齡差距也會造成同學間的隔閡。

 

提供多元課程

 

     首先,我們要提供多元化的課程選擇,以配合學生的能力和興趣。在教學方面,要讓學生有更多直接參與的機會和自主的空間,例如推行專題研習,都有助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

 

     建立互相尊重和關愛的校園文化,對成績落後的同學多點鼓勵和包容,也可以減少學生輟學的機會。

 

     最重要的,是從小教導學生訂立目標,並向他們提出清晰和合理的期望;而培養他們自律和反思的能力,更是自發學習和抗拒誘惑的最佳方法。

 

     2006 - 07年度的中一學生將是新高中學制的首批學生,我們期望這批學生每位都可以得到適當的支援,成功完成6年的學習生活。

 

(以上是教育統籌局常任秘書長羅范椒芬9月24日發表「羅太與你共建新學制」系列文章 ---「給青年人一次機會!」摘要)

教育統籌局常任秘書長羅范椒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