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添馬艦發展計劃引起不少激烈討論。究竟這個計劃在建造和運作期間,是否真的會帶來空氣污染呢?有些評論認為情況確是如此,但我相信,他們的憂慮是基於一些誤解和無事實根據的指控。
添馬艦發展計劃主要包括開拓兩公頃的休憩用地,以及興建政府總部大樓和立法會大樓。根據《環境影響評估條例》,這發展計劃不屬指定工程項目。
條例規定,面積20公頃或涉及總人口超過10萬人等工程項目,必須進行環境影響評估。添馬艦發展計劃只佔地4.2公頃,而辦公大樓只能容納約3,600人,包括公務員和立法會秘書處職員。
儘管添馬艦發展計劃並沒有進行環境影響評估,但中環填海計劃第3期(包括添馬艦用地),卻曾進行環境影響評估。環評報告已根據《環境影響評估條例》所訂的法定程序諮詢公眾,而自2001年起,也已上載《環境影響評估條例》網頁。
空氣質素評估方法可靠
有些關於添馬艦的評論,質疑環境影響評估中有關空氣質素的評估。我得指出,情況與批評所指的剛好相反。空氣質素的評估,是根據國際社會及香港既定方法進行,採用了「California Line Source Dispersion Model Version 4」。
這是個可靠兼證實有效的評估方法,不少海外國家都採用這個評估模型去估計密集市區的空氣質素。
空氣質素評估已充分考慮多項因素對中環填海計劃第3期內,現有、已落實及已規劃發展所預測空氣質素的影響。評估是以審慎兼保守的方法進行,採用當時可供應用的最佳資料和數據。
空氣質素模型所採納的資料,包括區內現有及建議中的道路網絡所帶來的車輛廢氣造成的累積影響,推算至2027年繁忙時段的交通流量,對車輛排放的保守估計,以及最惡劣的氣象情況等。
一些關注團體指出,環評報告低估了二氧化氮和可吸入懸浮粒子的預測水平,他們認為,現在直至2027年空氣質素的預測,低於路邊空氣監測站以往的記錄。
事實上,鑑於近年推行的措施得宜,本港的路邊空氣質素已有改善。在1999 - 2005年間,路邊可吸入懸浮粒子及氮氧化物的水平,分別減少14%和17%。同一期間,黑煙車輛的數目也大幅減少約8成。
休憩用地抵銷峽谷效應
公眾對「峽谷效應」的憂慮,主要是根據二維模型作出假設,認為樓宇之間全無間隙。
然而,添馬艦發展計劃涉及兩公頃的休憩用地,而且不同高度的樓宇之間,留有很大的間隙,空氣可自由流動,抵銷任何可能產生的「街道峽谷效應」。
另一方面,額外的交通流量對添馬艦空氣質素的影響,也不明顯。我們預計,在早上繁忙時段,每小時增添不多於581客車輛次,而在下午繁忙時段,每小時也增加不多於406客車輛次。由此可見,影響並不明顯。
有關添馬艦用地之下的泥土含有高濃度二噁英的指控,是完全沒有實據支持的。根據專家的意見,一般只有在焚燒含有某類塑膠,例如聚氯乙烯的廢物或類似物料的過程中未完成燃燒過程,才有可能產生大量二噁英。
我們沒有理由相信,在中環市中心添馬艦用地會出現這種情況。
有人把添馬艦與前財利船廠混為一談。一般而言,船廠的正常運作也不會涉及大量燃燒含氯塑膠廢料的活動。
前財利船廠較一般船廠不同,當時在一些地下焚化坑及廢料坑發現受二噁英污染的泥土,相信是與焚燒含氯塑膠物料的活動有關。
我們已深入研究和考慮添馬艦發展計劃對環境的影響。正如上文所述,有關影響是微不足道的。僅有的輕微影響,也可透過我們現時用於所有大型發展項目的污染管制措施加以適當處理。
(以上是署理環境保護署署長趙德麟6月12日在報章發表的「添馬艦發展計劃對環境的影響」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