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a Javascript-enabled browser. 060402tc11001
香港政府新聞網  
 香港政府新聞處網上採訪室
*
2006年4月2日
*
*
*
教改方向有共識 成功實踐須鼓勵
*

     任何重大的改革,都必須經過反覆討論,尋求社會共識,並訂立清晰明確的目標。教育改革是一項宏大工程,對香港的未來發展影響深遠,更需要經過廣泛諮詢。

 

     教育改革的主要目的是要培養有自主能力的終身學習者。要達到這個目標,學生必須樂於學習,能自發地學習,並掌握學會學習的技巧。

 

     經過數年實踐,教學新文化已經形成,教學模式改變了,課程更趨多元化,學生學習經歷更豐富,學生有更強的學習動機,他們的溝通能力、獨立思考能力及創意都明顯提升,中英語文能力都有進步,而教師專業水平也不斷提高。此外,課程及教育制度亦變得多元化,直資學校、「一條龍」學校、毅進及副學士等不同的辦學模式,為學生提供更多學習機會和選擇,廣受歡迎。

 

     2004年教育統籌委員會發表的一項調查結果清楚顯示,中小學校長及教師普遍認同,自教改推行以來,學生學習得更深更廣和更有效,思考能力和創意都有所提升。新一輪的調查也將於本年內完成。

 

專業主導  凝聚智慧 

 

     政府在2000年接納了教統會建議以「終身學習  全人發展」為主題的21世紀教育藍圖。教統會經過3階段廣泛諮詢,整理超過30,000份書面意見,最後訂出改革方案。整個過程自構思、諮詢、落實到正式推行,一直都有資深教育工作者、學者及專家參與,並經過教育界、社會人士廣泛及深入討論。教改是在改革理念與大方向得到社會各界認同後,才開始推行。

 

     香港的教育界,包括學者、校長和教師,一直積極參與教育政策的制訂和執行工作。所有的諮詢組織,都有前線教育工作者的參與,提供專業意見;所有政策也必然經過諮詢才會落實。在許多問題上,即使難以取得共識,也必須得到大多數的認同才作出決定。

 

     在教與學的專業議題方面,課程發展議會和香港考試及評核局科目委員會的成員,全部都是有關科目的學者和前線教育工作者,也包括課程發展處和考評局的專業職系人員。他們都擔當主導角色,設計新課程和評核標準,諮詢前線教師,然後作出相關的決策。例如,新高中課程的內容和編排,2007年香港中學會考中國語文和英國語文科的校本評核及推行時間表,就是結合教育界及學術界集體智慧的成果,目前我們正就此作進一步討論。

 

     政府的角色主要在於建立機制及配套,提供資源,促進教育的持續發展;例如「校本專業支援計劃」,就充分體現政府提供協助與支援的角色。教統局本身是1個由專業人士組成的決策局,高層領導既有教育職系的專才,也有專業管理的同事,集思廣益,互補長短,共同制訂決策,並不存在「外行領導內行」的情況。

 

質素保證  賦權問責

 

     教育的基本目標是幫助學生獲取、掌握和運用知識。引進系統評估和校外評核等質素保證措施,不但可以提升學與教的效能,也可以促進學校發展。自評及外評的目的,是為學校提供有效的工具,提升自我完善的意識。這是教改的核心問題,也是確保持續進步的方法。

 

     事實上,有不少學校經過自評和外評後,都認同有助釐清工作目標和優次,加強團體合作精神,有利學校的持續發展。教統局已再三強調外評隊伍是諍友,要從中得益,校方必須坦誠地自評學校的強弱機危,不必為外評作過量準備。

 

     香港是開放的國際城市,教育開支佔政府每年經費近四分之一,家長和公眾要求學校提高透明度,讓他們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學校及教師的水平和教學成效,是合理期望。由於教育成效難以完全量化,學校除提供基本指標外,亦可提供質化的資料,以彰顯教學成效,供公眾參考。

 

團結力量  克服考驗 

 

     無疑,改革要求整個教育界作出更大的承擔,也難免帶來挑戰,但為了香港的下一代及長遠利益,我們必須堅持不懈,互相扶持,在實踐中學習,共享成果。

 

     事實上,教改已取得一定的成就,學生在國際上的傑出表現,更令我們對前景滿有信心。希望社會各界以更正面和積極的態度,支持教育大業,為所有默默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喝采。

 

(以上為教育統籌局常任秘書長羅范椒芬4月2日在教統局網頁「局中人語」專欄撰文全文)

教育統籌局常任秘書長羅范椒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