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空氣質素和水質素私環境問題,與旅遊息息相關,而在環境及自然保育基金推廣方面,注資3,500萬元是應付未來3年的運作,我承諾在宣傳保護環境這方面,盡量和各界社會人士合作,務求將環保的信息推廣至每個市民。
在2006 - 07財政年度,環境保護及自然護理範疇獲得的撥款約57億元,實質增幅為7.5%;其中經營開支約42億元實質增長6.9%,主要用於廢物及污水處理。
至於非經營開支,下年度撥款約15億元,實質增幅為9.4%。不過,推動環保政策還須其他條件。
首先,在得到撥款後,推動個別項目時候要有先後,解決空氣污染是長期挑戰,去年其中1項工作是綠化市區,某程度上有淨化的作用和紓緩的方法。
去年規劃地政及工程事務委員會建議綠化尖沙咀、中環,以及為旺角╱油麻地和上環╱灣仔╱銅鑼灣選定地區,制訂綠化總綱圖,但其後因財委會工務小組質疑,最終令政府收回撥款申請,並推遲整個計劃。
相信這並不是市民所願意見到的,希望來年,議員在綠化市區方面可以給予更大的支持。
其次,除了政府保護環境,工商業對其營運時間產生的污染也應該是責無旁貸,用負責任、先進、有效率和實際可行的技術去盡量減低污染。
須引入污者自付政策
本地空氣污染問題,其中重要污染源是發電。政府在與兩家電力公司簽訂新的管制計劃協議時,除了確保電力供應穩定和可靠,將以減少污染作為發牌的首要條件,要求電力公司必須裝置有效的減排設施,並盡量使用清潔燃料發電。
除了工商業,社會各界必須全力參與和支持,由政府支付污染的後果,未必能讓市民切身體驗污染的代價,因此,必須引入污染者自付的政策,要市民因為經濟誘因或其他種種原因,改變個人習慣參與改善環境的工作。
有關水質的改善方面,去年開始展開的「淨化海港計劃」第2期工程,以持續改善維港水質為目標,但必須在排污費方面作全面檢討,最後達到污染者自付的原則,令市民明白每噸污水的產生,對他們是有直接的影響。
去年12月發表的「都市固體廢物管理政策大綱」,為未來10年的廢物管理訂下政策路向和實施的藍圖。期間,我們要徵收環保稅,也稱為「生產者責任計劃」,是減少、回收及循環再用廢物的重要措施。
混合動力車減少廢氣
由廢物生產者承擔廢物管理的責任,不僅可鼓勵他們減少廢物以及盡量利用資源循環再用,並能確保具經濟價值的物料得以回收,創造可持續的循環經濟。
我們計劃今年向立法會提交《產品環保責任條例草案》,為「生產者責任計劃」提供法律框架。
條例的草擬工作已全面展開,4月諮詢立法會環境事務委員會對條例草案的意見。
有多位議員希望政府考慮提供首次登記稅務優惠,以推動市民使用較為環保的混合式動力汽車。
我認為,有需要解釋政府在這個課題的立場。汽油和電力混合動力車輛是較新的產品。目前全球有約13個型號可供選擇。至於本港市場,現時已有7個型號的汽油和電力混合動力車輛。
最普遍使用的型號,往往供不應求,其他供應商由外地直接入口混合動力車輛,也要解決維修保養問題。
由於混合動力車輛有助減少車輛廢氣,我們一直鼓勵製造商向本地市場提供更多車輛。當市場上有較多型號供應,而其使用又符合成本效益時,政府便會積極考慮採用,以及考慮不同的方法鼓勵民間選用。
工務工程料增萬四職
財政司司長已在預算案中,承諾未來5年平均每年預留290億元作為基建工程開支。按�這個目標,環境運輸及工務局已責成多個工務部門,協力策劃各種有利香港長遠發展或順應社區需求的新項目,並盡力加快工程推展的步伐。
長遠而言,為了充分利用已預留的資源,我們正全力籌備多項大型工程計劃,包括配合香港與泛珠三角區域經濟合作的跨境策略性道路及鐵路、滿足市民要求高質素生活的環保措施、確保社區安全及提供日常所需的防洪、供水、斜坡工程。
其中個別項目,有粵、港、澳3地政府積極推展的港珠澳大橋及其至北大嶼山公路的連接路、廣深港高速鐵路、水管更換及修復工程第2和第3期、港島西雨水排放隧道、荃灣雨水排放隧道、荔枝角雨水轉運計劃等。
政府現時的工程計劃,預計可在2006 - 07年度為建造業創造約14,000個新職位。然而,建造業的興旺與否,除了受公共工程項目所影響外,也取決於私營建築項目的勢頭。
業內的整體失業率已由2003年的19%,降至去年年底的11%,隨�經濟重拾上升動力、物業市�漸次復蘇和政府基建工程開支逐步增長,過去數年存在的問題應該可以得到紓緩。
(以上是環境運輸及工務局局長廖秀冬3月29日在立法會財政預算案辯論會議上致辭摘要)